改变以往文艺作品单纯描述战争的惨烈,歌剧《钓鱼城》开创出一个广阔的人性视野,许多专家学者称这是“重庆的《战争与和平》”。9月21日,重庆市歌剧院院长、《钓鱼城》艺术总监刘光宇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剧获奖的重要一点,便是很好表达出“以人为本”、“以战成和”、“以和为天”等戏剧主题。
15年后“重庆造”歌剧再登台
“距离上一次重庆本土创作大型歌剧,已有15年之久,《钓鱼城》的诞生,实在不容易。”刘光宇说,现代歌剧是集合了文学、音乐、舞蹈、舞美等多种艺术的舞台表现形式,因而创作过程极其困难,整个舞台表演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部歌剧不仅作曲在立体化和声方面可圈可点,还尤为重视增添歌剧的当代视觉效果,以此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既能叫好又能叫座。
“根据钓鱼城的历史,我们从视角上着力营造出战争残酷、令人窒息的气氛,综合运用各种舞台道具,大规模增加金属、城墙等元素,让舞台极具规模感和现场感。”刘光宇说,演员们的服装主打黑白色调,宋军是黑色战服而蒙军是乳白色,两军颜色分明,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得整部戏的造型显得厚重、油画感十足,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情趣。”
三大价值“点燃”《钓鱼城》
刘光宇认为,歌剧《钓鱼城》所体现的三大价值,让它凸显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
其一,它不只是重庆的。
重庆文艺工作者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艺创作怎样才能反映当下人民的所思所想?历史又如何与现实产生联系?
“我们将视线转到700多年前的合川钓鱼城古战场,作品让战争的血腥成为点,生命成为线,并将线铺陈为面,借古喻今,让历史事件发挥现实作用。”刘光宇举例,比如,在艰难环境下,如何唤醒人性中的博大力量,以此赢得享受幸福的权利。
其二,它不仅是中国的。
以往文艺作品中,冲突集中在蒙汉的利益纷争,朝代的更替,版图的缩放变更。刘光宇认为,其实这些都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历史,汉蒙战争的历史事件交替演化,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融合,历史进步和文明积淀。“《钓鱼城》就是期望用大格局观、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表达文艺观点,从而使该剧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因为它所颂扬的和平主题,不仅给中国,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文艺层面的启示。”
其三,它更有普世的意义。
刘光宇称,《钓鱼城》将焦点聚拢到人,写人在战争下的命运,这就使“硬”的战争具备了人的情感。
“情感,这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首当要素。战争双方的人物们,在对待生与死、爱与恨、局部与全部、顺节与反逆中展开,这不仅成全了戏剧的冲突,还发扬了歌剧的咏叹之长。”刘光宇表示,波澜壮阔的音乐讲述中,这部“重庆造”歌剧很自然提出了对人性的拷问。“这些拷问不仅属于古人,也属于今人;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不仅属于演员和观众,更属于普天下的你与我。”
本栏图片均为《钓鱼城》剧照,由本报视觉中心提供
歌剧《钓鱼城》简介
重庆本土大型原创歌剧《钓鱼城》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局、市旅游局、合川区委区政府联合出品,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联袂创作排演。
该剧以700多年前重庆合川钓鱼城的历史为依托,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用大格局观、大历史观、大文化观,讲述了宋末元初忽必烈率领蒙古军队,攻打南宋位于巴蜀的要塞钓鱼城的历史故事。
该剧获得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