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伐后蜀、明太祖平大夏国,为何都特意叮嘱意气风发的开国名将们——入川那处不起眼的水上关隘,千万不能硬取?
瞿塘关,重庆境内唯一一处水战要塞,凭借长江天堑与铁锁横江的战法,近千年间从来没有被从水上攻破过。
用铁锁怎么可能锁住一条大江牢不可破?9月18日,记者专程前往瞿塘关所在的奉节县,在当地文史专家的帮助下,翻阅大量鲜见的地方志史料,破译铁锁横江战法的千古之谜——
蹊跷
轮船从后面撞向“老铁柱”,按理应该向前倒入江中,可它偏偏是向后倒,就像一个战士战死时也要仰面向着天空
“铁锁锁门还差不多,锁江啷个可能嘛。”
尽管在来诗城博物馆参观时,很多当地年轻人哂笑赵贵林“把话说满了”,但这位年过六旬的馆长仍然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老祖宗传下来的铁锁锁江,那还能有假?”
他把手一伸,两只手掌对着不远处的瞿塘峡峡口,慢慢合拢,“你看,两边崖壁像不像两扇门,铁链一锁,哪个还打得开?”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淡忘家乡瞿塘关峡口曾经作为水战要塞,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不知道,铁锁横江已作为最经典的水战防御模式,写进了古代战争的教科书。
15年前,赵贵林听说江心礁石上的两根“老铁柱”被驶过的轮船撞断,急忙冲到岸边:果然,草堂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巨礁上矗立的宋代锁江铁柱,被撞断了半截。还好,铁柱顺势倒向礁石而未落入滔滔江水,总算保了下来。
库区蓄水之后,铁锁横江的种种传说与遗存,已沉入江底。如今,见证这段历史的遗存——两根修复后的南宋铁柱,锈迹斑斑,矗立在白帝城景区一隅。来来往往的游客,并不知道关于它们的种种传说。
“这件事情的确有些蹊跷,听说轮船是从后面撞过来,力度很大,按说,铁柱应该向前倒入江中,可它偏偏是向后倒,就像一个战士战死时也要仰面向着天空。”赵贵林回忆,当地的老人还传言,铁柱一公一母,千百年来成了精,不愿意沉进江底。而且川江里死去的无数勇士和船夫的魂灵,也在关键时候扭了“老铁柱”的脑壳,他们也想把最后一点铁锁关的东西,留给后人。
惊叹
封锁江面的铁锁,竟有5010股
传说色彩浓厚的两根铁柱,其实有准确的年龄,它们建于南宋景定五年,距今已有748年之久。至于铁锁横江战法,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
“铁柱全部由生铁铸造,大概相距11米,构成了铁锁横江的连接系统,两岸的铁锁,就是通过铁柱连成了水上城墙。”奉节县地方志办公室龙占明主任,潜心研究地方史数十年。他告诉记者,在长江右岸崖壁上,原有当地人称为“牛鼻孔”的小洞,就是专门开凿出来系牢铁锁的军事设施。
号称“川东咽喉”的瞿塘关,如何借助这些“牛鼻孔”与铁锁,保持了水路作战数百年不败的纪录?
龙占明翻阅《夔州府志》时,发现铁锁并不像人们想象中如此简单。
“江上一共应该有7条铁锁,每条约277丈长,总数加起来多达5010股,工程量十分浩大。”龙占明说,和平时期,铁锁全部沉在水下,不影响往来船只航运。而一旦战事激烈,铁锁通过绞盘拉上水面,形成有纵深的水上防线。
站在瞿塘峡口,赵贵林指着险峻地势说,就算敌军攻破防线,战船还是会卡在江心不能继续移动,任由赤甲、白盐山上的陆路守军摆布。
慎重
兵攻后蜀,赵匡胤亲自部署夹击方案
“历史上,即使交战双方国力、兵力悬殊,铁锁关却没有一次被从水路攻破。”龙占明一直在寻找着铁锁锁江不败的答案。
他在《宋史》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宋太祖赵匡胤发兵两路攻取后蜀时,专门将地图摆到大将刘光义面前,指着瞿塘关再三叮嘱,蜀军在此设有铁锁横江,置木栅三重,夹江配置炮具封锁江面,“慎勿以舟师争胜。”
龙占明认为,铁锁不仅仅只是障碍物的作用,它更像是一座水上城堡——守军利用铁锁固定,将高大舟船在江心一字排开,竖起3层简易木墙,士兵搭起舢板往来穿梭,架起弓弩、火炮等远程武器,简直就是无懈可击。
进军到了瞿塘峡口,刘光义果然按照预定方案,全部放弃水军,“舍舟登岸”从陆路进攻,先破陆军,再夹击“铁锁堡垒”,这才攻取了瞿塘关。自此,长江至重庆段就一马平川,再无天险可守。
扬威
讨伐大夏,明代名将汤和强攻铁锁吃了大亏
铁锁横江最成功的一次防御战,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讨伐大夏国。尽管朱元璋反复告诫统帅汤和注意水路,但这位声名赫赫的名将显然并未放心上。
明人邓士龙在《平夏录》中的一段记载,让赵贵林感受到了朱元璋对这场战争志在必得。
“其中记载,汤和‘率京卫、荆襄舟师由瞿塘趋重庆’,这支部队几乎囊括了明军最精锐、最能征善战的水军。”赵贵林说,而铁锁关的守军,则由名不见经传的莫仁寿统领,兵力悬殊至少在3倍以上,明军具有了压倒性优势。
此时的铁锁横江,在宋代基础上又“改版升级”。汤和统帅的精锐水军,将面临怎样可怕的对手?
“明代火器运用已经比较发达,射程已经可以从陆路打进江心。大夏国将士们在羊角山、南城砦两岸设置了炮台,铁锁上加设‘飞桥’,专门放置炮石、巨木、铁铳,一旦进攻船只攻近,巨木就会给铁铳、弓箭撑出进攻空间。”龙占明认为,天堑、江面铁锁、飞桥形成了水陆三层防御体系,让明军头痛不已。
在赵贵林看来,铁锁构建起的畅通后勤补给体系,让莫仁寿统率的大夏军也占到了不小的便宜。“火器弹药必须要用到硝石。奉节的天坑地缝大量产出硝石,制硝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大夏军自产自销的弹药通过‘飞桥’运输补给,可比明军水路运输便捷多了。”
史书记载,明水军从巫山大溪进军,遭到了瞿塘关大夏军的密集抵抗。明水师刚到瞿塘峡西口,就遭受炮轰、箭射、巨木撞击,部队伤亡惨重。一心强攻铁锁横江的汤和“数攻瞿塘关不克”,3个月没能攻下大夏国东大门,把朱元璋气得“赐诏责之”。
破关
铁锁横江输给了“水电报”
尽管大夏将士在瞿塘关以寡敌众,创下了水战奇迹,但川中战局大势已去。
明北路军由另一位开国名将傅友德率领,进兵汉州(广汉)时,他命军士削下数千个木牌,写下攻克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州(今甘肃文县)、江油、绵州(今绵阳)的消息,投放江水中,顺流而下。
瞿塘关夏军看见后,惊恐万分,丧失了斗志。此时相峙的明军也放弃了强攻水路,“遣精兵数百人”,披着青蓑衣,抬着轻便小舟,带上干粮、水筒,兵刃、火种等,从白盐山后翻山越岭来到此段长江上游,对铁锁横江的大夏军形成了夹钳之势。
“这一战,大夏军死伤惨烈,‘斩首千余,溺死者甚众’。铁锁横江,就这样输给了‘水电报’,而瞿塘关一破不久,大夏国国主明升降明,全国才重新归于大一统。”龙占明说,明军首创的木牌心理战术,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四川保路运动中,革命党人也曾运用。他们制作数百块木牌顺流而下,号召下川东地区人民“速起自保自救”,这也是后世“水电报”的由来。“明初,5010股铁链组成的庞然大物输给了小小木牌。而500多年后,类似的故事又重新上演。可见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再难以攻克的水上堡垒,也会形同虚设。”
小贴士
重庆主城区到奉节县400余公里,自驾行需4个多小时。如要坐旅游大巴,可以在位于红旗河沟的重庆汽车北站乘坐,票价在140元左右。
抵达奉节县城,再到瞿塘关只需过了梅溪河,再向右转即可,大约半个小时左右。这里也可顺路游览著名的白帝城景区,铁锁横江仅存的两根铁柱,就位于景区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