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胡同的记忆
杨健翔(中国特稿社)
贾勇(左)在自己开办的天海餐馆门前。他的摄影作品《培智胡同》在韩国举行的一个国际大赛中获奖。
在北京大栅栏西街上有一家小餐馆,两层砖木结构,窄窄的门脸儿,外面看上去像一个古式亭子。进入小店,右边有一隔间,是看得见的小厨房,再里面是几张八仙桌和骨牌凳,后面左边是高高的柜台,右边是通向上层的楼梯。这些全是实木制品,式样古朴,表面着暗红色油漆,看来都有些年代了。
门口隔间的灶台上置一大铁锅,通常有一板寸头魁梧的男子围着忙活,锅里徐徐地烹煮着动物内脏和面饼,这便是北京有名的小吃--卤煮火烧,而这小店就叫“贾大爷卤煮”。
老板贾勇其实今年刚满49岁,是地道的北京人。贾勇自小在这一片市井胡同里混,早年练过摔跤举重,曾经是北京市队的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当过两年工人,然后辞职下海,干过不少行当如修理工、蹬三轮、卖菜等,90年代玩过传统技术的图片印刷,全盛时在市里开了11家分店,但不久因数码技术的冲击而倒闭。饮食业是他目前的经营,在古观音寺街卤煮店对面,还有一家小饭店和一个小画廊兼酒吧,也是他经营的。
贾勇店里的家具装饰,许多是旧货市场淘来的,有些是明清两朝流传下来的古董,店里的服务员一律身着传统服装,而卤煮和其他北京风味的菜品,都力求口味纯正地道。在京城大栅栏、琉璃厂一带,这或许不足为奇,但贾氏三店的与众不同,在于其室内墙壁中央都挂着一长排木制镜框,内嵌的大幅黑白照片,全是关于已经消失的北京胡同建筑与生活,照片是贾勇自己拍摄的。
贾勇喜爱摄影,曾经接受专业培训,其父从事古建筑行业,或许受此影响,贾勇对北京的胡同情有独钟,看到一片片的胡同区被拆除重建,他感到痛心疾首。1984年,他举起相机,在正被拆除的胡同里频频地摁下快门儿,他要将这些行将消逝的老北京遗留物,永久地固定在胶片上。一连三年,他忙于这件自找的事儿,有时候相当紧张劳累,贾勇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说,他的胡同照片如今已累积至5万张底片。
挂在店里的大尺寸黑白照片,展现着昔日胡同的模样和居民的精神风貌,为贾勇的小店平添几分古朴韵味。生活就这样平静地继续,直到2006年的某一天,一位50来岁的先生踱进店里,他看到墙上的照片,接着便一幅一幅地端详,随后他在一张桌子边坐下,若有所思。通过同来一位女士的翻译,这位先生与贾勇攀谈起来,原来他是韩国一所大学的教授,此次中国之行的一个任务是寻访摄影作品,并邀请摄影师参加在韩国举行的一项国际比赛。
贾勇同意加入,几天后他选了20张照片寄往韩国。不久,他收到韩国教授的邮件,要他提供一个银行账号,说要把2000美元奖金给他。“我们都觉得是个骗局,”贾勇回忆道,但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照着做了,结果钱真的到账,后来还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获奖证书和一册参赛获奖者介绍及作品集。
贾勇获奖的照片,记录的是一位手执蒲扇、光头赤膊的北京大爷,如一尊菩萨般坐在胡同宅院大门的门槛里边乘凉,"如果要给照片起个名字,就叫‘穿堂风’”贾勇说:“虽然那时已是上个世纪90年代,但空调对生活在北京胡同的人们还是一个梦。”
在一位业界朋友的帮助策划下,2010年贾勇在他的3798画廊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图片展览,题目是“再见,胡同”。20张精心挑选的大幅照片,给观赏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贾勇在京城摄影圈赢得了“胡同摄影家”的美名。
“历史给了我机会,”贾勇说:“使我想到观察和记录胡同的情景,但这个机会不是我想要的。拆除是十分野蛮的,那么美丽的东西,大锤子抡起砸下,顷刻便成碎片,永远消失了。有一次我在现场请求一位工人把一个砖花留下来给我保存,没用!”
“好比是第二轮文革!”贾勇说。
对胡同的破坏,最猛烈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能拆的都拆了,”贾勇说。他现在有时间对照片做些分类整理,并做一些别的事情。去年他在店门口的大街上举办了两次国际摄影展,主题是“我爱北京”。展出的200张关于北京社区生活的照片,是由几位中外摄影爱好者提供的,照片固定在长条的旧式木雕门板或窗板的两面,木板则成一溜地竖立在观音寺街两旁的店面前。
贾勇说今年10月将举行第三届国际摄影展。前两届的承办费用是由贾勇与一位德国伙伴分担的,今年据说已有好几家公司表示想赞助。
除此之外,贾勇还承办一项小规模的抓拍摄影赛。今年5-6月份的赛事已是第五届。他将此看做一项公益活动,当地居委会是赞助者之一。贾勇为此安排了几次集体活动,为摄影爱好者在大栅栏及周边区域进行拍摄提供方便,本次活动收到的参赛照片超过6000张,评审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贾勇说想过要出版一本有关胡同的相片集,但因顾虑知识产权问题,还没有做。贾勇的胡同照片中,人物经常是聚焦点,“人物最有表现力,没有人,照片只是一种资料,”贾勇说:“不同时期,哪怕只相隔10年,人物都不一样。”
但照片的主人公,或者其后人亲属,有的不愿意看到自家的形象被公开展示。几年前曾有人在店里看到一照片后,起诉贾勇侵犯肖像权,贾勇最终赢了那场官司,因为他证明自己没有将那张照片用于商业目的。后来他撤下了那张照片,并从此对知识产权问题格外小心。
贾勇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说到未来,他说可能会成立一家文化公司,帮助他打理照片等事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