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玫瑰与伤害同行
韩乔(中国特稿社)
北京的护士宁宁(化名),约会两年后,与男朋友订婚了。对她来说,在北京一家旅行社当导游的未婚夫,待人友善,很有魅力,什么都好,除了一点——偶尔表现出的暴力倾向。
最初的预兆出现在装修结婚新房时。一天,他们为了地板砖选材问题吵起来。争吵最后升级,未婚夫将宁宁推倒在地,扬长而去。宁宁既震惊又伤心,一路哭着回家。
当晚,未婚夫向她道歉,并保证今后绝不再动粗。
然而,同样的事后来又不断在他们之间重复:争吵,暴力,道歉。
宁宁觉得自己还爱他,但不确定是否还愿意嫁给这个既送她玫瑰同时又伤害她的男人。
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王曦影看来,宁宁已然是约会暴力的受害人。“当男友第一次把她推到时,她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暴力、道歉成了一种循环。”王曦影说。
香港公益组织“半边天”的执行主管孙珏说,很多恋爱经历有限的年轻人,对何为健康的恋爱关系知之甚少。
她发现,在带有暴力倾向的恋爱关系中,通常占控制地位的一方认为谩骂以及限制对方行动自由、经济自主、避孕自主是正常的行为。而受害方往往是像宁宁一样的年轻女性,对恋爱暴力毫无准备。
事实上,王曦影认为,恋爱暴力在中国长期被忽略,公众和媒体对它的关注远不及对约会强奸的关注。2002年以来,王曦影一直在从事一项有关北京青年男女约会暴力的研究。
她说,很多年轻情侣没有能力辨别他们的关系是否健康,也无从判断伴侣是否有暴力倾向。“恋爱中的暴力行为也许微小,但是却可能发展成为更大的问题。因此,恋爱中的男女必须对暴力说不!”
恋爱暴力具有隐蔽性,除了身体侵害,还有其他很多表现形式,比如蓄意的言语、身体、心理以及性的攻击、侮辱谩骂、偷看短信或邮件、不情愿的身体接触和亲吻、强迫性生活等。
王曦影在研究中发现,男女都可能是恋爱暴力的受害者,女性更多使用语言暴力而男性更多使用肢体暴力。
美国学者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青春期的男女遭遇恋爱暴力的频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年轻女性遭受严重肢体暴力的情况大大多于男性,且女性在身体上和情感上受到伤害程度更高。一些人甚至被男朋友杀害。
中国目前尚没有全国范围的恋爱暴力数据。但全国妇联发布的2011年的调查数据说,在有效的10.6万份问卷中,每四个已婚女性中,就有一个遭受过家庭暴力。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侯志明说,该中心受理的家暴案例中,不少女性在恋爱中就遭受过伴侣的暴力。
中国人初恋的年龄在降低。王曦影说,这意味着很多年轻人缺乏自控力,不知道如何处理愤怒和焦虑情绪。暴力是消极情绪的一种不当的发泄方式。恋爱关系中的暴力事件很可能在婚后复发。
恋爱暴力第一次发生时,大部分经历者往往不知所措。
首都师范大学三年级学生季泽洋曾目睹校园情侣“打架”。“就在足球场上,两人吵着吵着,男生突然打了女生一个耳光。我们都惊呆了。”
事后,季泽组织了一个饭局,让那个男生给女友道了歉。但季泽洋发现,这位男生对打人的行为并未感到羞愧。“这让我很困惑,不知还能做些什么。为了一次耳光,建议他们分手?或报警?两种方法似乎都不妥,因为他们还相爱。”
恋爱中的暴力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孙珏说,受害者会变得沮丧、焦虑、害怕,甚至想自杀。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霍莉钦教授建议,第一次暴力事件后,当事双方必须认真进行有质量的沟通,不要因为施暴方表示后悔、道歉就轻易过去,要明确交往的基本规则和行为底线。
她说:“有暴力倾向的人多不善于沟通,不能清楚表述自己的想法。因此,受害人要学会倾听,这样才能帮助施暴人提高沟通能力。否则,将来有了孩子,事与愿违时,他可能打骂孩子。”
她建议,一旦恋爱暴力成了一种循环,当时人应该立即寻求心理援助。
宁宁曾到红枫中心咨询,希望未婚夫能改变。担任宁宁咨询师的侯志明说,宁宁男友在工作环境中并不是暴力的人。他的暴力表现在亲密关系中,这与成长经历有关,他小时候常被父亲打骂。
遗憾的是,宁宁男友不愿参加心理辅导,六次心理疗程,只来过一次。宁宁最终选择了分手。
中国年轻女性反恋爱暴力的意识正在逐步觉醒。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研究协会曾在校内举办“反对恋爱暴力”的主体签名活动,倡导和谐恋爱关系。
2012年情人节,北京三名女性穿上滴血婚纱,打扮成受伤的新娘,走在天安门广场南侧的前门步行街上,呼唤“没有暴力好好爱”。
“恋爱中的女性,需要更多了解男友的成长经历,”侯志明说。“如果他从小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父母经常打架,孩子经常被打,而且本人在恋爱中总是控制、指使女友,那么这个男人很可能有暴力倾向,要乘早离开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