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庆,连蜀接楚。从204万年前巫山古人类开始,这片8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大地上,一代代巴渝儿女生息繁衍,建设美好幸福家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巴渝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直辖15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有力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文物事业由弱到强、由量变到质变,取得历史性突破,积累起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强大工作基础和精神力量——
紧扣时代脉搏
实现三大转变
1986年,重庆经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直辖后,文物保护的范围、领域从重庆主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点,不断扩大到重庆辖区整个面,基本建立起完善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取得三大历史性转变。
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个转变便是成功实现以抓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整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变。
这个过程中,抗战遗址保护、红岩文物保护、移民会馆保护、古街古镇保护、寺观教堂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大足石刻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涪陵白鹤梁题刻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此外,我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总数也达到16个,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江苏和四川。
其二,我市成功实现了以抓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为主向整体推进文物保护各项工作的转变。
我市文物资源普查、考古发掘、保护抢修、陈列展览、科学利用均取得重要成就,建立起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工作体系,基本实现每个区县都有文物管理所、博物馆或文物库房,全市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达到20家、317家、1329家。
其三,重庆成功实现由文物资源小市向文物资源大市的转变。
据统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25908处,位列全国11名、西部第3位。
考古发掘表明,重庆文物从距今204万年的巫山龙骨坡遗址开始,到近现代的抗战文物、工业遗址,历史序列完整,各种门类齐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认定,重庆文物均匀性指数全国第一。
来自文物部门的数据显示,重庆文物资源按文化类型分,包括巴渝文物24878处(含长江三峡文物14174处)、抗战文物395处、革命(红色)文物441处、工业遗产194处。
按文物类别分,包括古遗址1542处、古墓葬15686处、古建筑4181处、石窟寺及石刻205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98处、其他4处。
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文物资源带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序列完整。从距今204万年的巫山龙骨坡遗址开始,以文物为实证,建立了我市完整的历史文化序列。二是均匀性好。重庆文物门类齐全,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三是特色鲜明。巴渝文化(含长江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在全国占有独特地位。
发展步伐坚实
取得五大突破
直辖以来,如何有效实施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和抗战遗址、旧城改造中的文物保护等重要工作、重大项目?这是摆在重庆人面前的一张“试卷”。
历年来,我市出台各类政府规范性文件、专门规划,给予强力保护,合力推动全市文物事业整体发展,取得明显工作成效,整体取得五大突破——
一是资源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908处,其中新发现17244处,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新发现的文物涵盖旧石器早期一直到近现代,历史价值极高。
二是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
在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中,完成考古勘探面积101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26万平方米,出土一般文物14.3万件,其中珍贵文物8000件。
在三峡文物考古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市又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历时8年,开展合川钓鱼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完成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的考古发掘,清理宋元至明清遗址259处;完成忠县乌杨镇将军村花灯坟墓群的考古发掘,清理汉至六朝时期墓葬100余座。
三是保护修缮取得重大突破。
我市重点抓了三峡文物、抗战文物、革命文物、大遗产、古建筑和寺观教堂保护,或以专项工作的形式,或出台专门规划、保护办法,强力推进保护工作。
四是陈列展览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全市馆藏文物总量达到76万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达到30073件。博物馆总数达到68家,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达到9家。大足石刻、三峡文物等珍贵文物多次赴国外开展展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达到39家,年接待观众2000万人次以上。
五是科学利用取得重大突破。
以红岩联线为龙头的红色旅游和以三峡博物馆为龙头的三峡游,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线路;三峡馆、湖广会馆、磁器口等都市游游人如织,文化名镇、传统街区旅游正在兴起。
如今,三峡游、红色游、名胜游在重庆风生水起,都得益于强有力的文物保护,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建设文博高地
重庆扬帆起航
在我市“十二五”规划中,重庆响亮地提出要建设西部文博高地,全市文物事业发展的指向由此清晰。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建设文化强市,实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加强对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建设西部文博高地路径确定。
今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切实肩负起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历史责任,更加坚定了重庆建设西部文博高地的信心和决心。
近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科学规划了建设西部文博高地的宏伟蓝图——
据了解,我市所建设的西部文博高地将形成“一圈”(主城)、“两片”(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两线”(长江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格局,充分彰显重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同时,重庆所建设的西部文博高地将重点实施大足石刻、革命遗址、抗战遗址、大遗址和古建筑、三峡后续文物保护五大工程,建设历史、革命、工业、自然和科技、抗战五大博物馆群。
预计到2017年,重庆境内的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力争达到60个、500个、2000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达标率100%,各区县(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达标率100%,全市80%的区县有博物馆。
建设西部文博高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重庆市文化广电局局长汪俊表示:全市文物工作者一定会准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勇于担当保护文物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文物系统主干线、主力军的作用,为建设西部文博高地奋发向前。
直辖十五年 重庆文物事业十大亮点
直辖15年,重庆文物保护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1 全面完成三峡文物保护任务
自1997年这项工作全面启动以来,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重庆全面完成2003年135米水位线下、2006年156米水位线下、2008年175米水位线下的文物抢救性保护,完成保护项目756项,完成考古发掘面积126万平方米,出土一般文物14.3万件,其中珍贵文物8000余件,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忠县石宝寨、巫山大昌镇都安了新家。三峡文物保护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集重庆之智,涌现出大批感人事迹。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生命的最后10年都奉献给了三峡文物保护,最后长眠于三峡;白鹤梁现场负责人陈涛8年如一日,长年坚守在工地,家里一切全由妻子一人支撑,同事们开玩笑说陈涛“读完了两届白鹤梁大学”。
2 抗战遗址保护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世界范围内,重庆与华盛顿、伦敦和莫斯科一起,被公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名城。保护好抗战遗址,是对历史负责,对后代子孙负责,李长春、刘延东等领导曾对此作出重要批示。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重点保护187处重要抗战遗址,集中保护15个抗战历史风貌片区。目前已维修保护104处,挂牌保护182处,对外开放82处。现在,抗战遗址保护的社会效益已经初现。特别是渝中区在抗战遗址相对集中的李子坝片区投资4.6亿元,抢救保护了8000多平方米11处抗战遗址,建成1.8公里、12万平方米的抗战遗址公园,已成为具有巴渝特色的城市景观和来渝旅游的目的地。
3 革命遗址保护取得丰硕成果
以红岩联线为主体,重点以“两馆”即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陈列馆,“两帅”即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刘伯承元帅纪念馆,“两老”即赵世炎烈士故居和杨闇公烈士故居为重点,着力塑造“红岩魂”精品。直辖以来,先后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广场、歌乐山陈列总馆、红岩魂广场,并成功推出电视剧《生命作证》、展演剧《我们共同走过的路》等一批艺术作品,红岩魂形象报告全国巡展,红岩联线成功成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观看《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后,称赞“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讲述了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故事!”
4 饱含历史底蕴的城市文脉得到充分彰显
当年江北嘴拆迁时,两个教堂原计划拆除后搬迁到别处,最终市政府决定原址重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极大地提升了这一区域的文化底蕴。正在重点推进10个具有代表性的会馆进行修缮,已建成全国第一家移民博物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以及寺观教堂保护计划重点对15座“百年教堂、千年寺庙”,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内涵。现在,白帝城、张飞庙、白鹤梁、石宝寨等长江三峡游,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周公馆等红色旅游,三峡馆、湖广会馆、磁器口等都市旅游,以及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等名胜游综合着力,有力支持重庆成为“非去不可”的地方。
5 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重庆直辖以前,大足石刻的知名度却并不高。当时大足人觉得,要让大足石刻一鸣惊人,一步走上国际文化遗产的舞台,申报世界遗产是最好的途径。于是,在重庆直辖后,他们抓住时机向市里汇报,希望市里大力支持。市里也觉得,重庆刚直辖,在4个直辖市中,只有北京有世界遗产,其它两个都没有,如果重庆能申报成功一个,在文化方面就有了亮点,所以极为重视。1998年,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到大足视察,作出重要指示:“大足石刻不仅很美,更是很好的教育基地,要尽快搞好环境整治和文物保护,确保申报一次成功,为国争光。”为此,国家文物局调整了中国当年的申报名单,只留了大足石刻(文化)和武夷山(自然)两个互不冲突的项目。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大足石刻抢先在云冈、龙门这两个著名石窟之前,于1999年成为继敦煌之后我国第二个石窟类的世界遗产,也是迄今为止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6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成开馆
早在三峡文物保护制定规划的时候,曾有人提出在川、鄂两省各建一座与三峡文物有关的博物馆。得知这个消息后,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请求将中国三峡博物馆总馆建在重庆。当时,市领导王鸿举指示:一定要把中国三峡博物馆争到重庆来。重庆直辖后,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争取力度,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馆名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00年12月,三峡博物馆建设正式启动;2002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2004年12月,安装项目竣工;2005年5月,完成布展陈列。2005年6月18日,重庆直辖8周年之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正式对外开放,为上万件三峡文物找到良好归宿,成为重庆的标志性建筑。
7 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获世界第一称号
白鹤梁题刻记载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史料,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题刻也因汇集唐宋以来千余年各派书家遗墨题刻,被誉为“水下碑林”。2002年,国家拟投资1.89亿元,采用“无压容器”方案,对白鹤梁题刻进行原址水下保护。方案对白鹤梁题刻东区50米段的题刻密集区构筑水下保护体,灌注经过过滤处理的江水,通过循环水系统使保护体内水压与外面长江水压达到动态平衡。整个工程由“水下保护体”、“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游客可在参观廊道透过专用窗口观赏题刻。2009年上半年,主体工程竣工;同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开馆,标志三峡文物重点保护工程基本完成。
8 文化遗产月宣传活动声势浩大
从2009年开始,我市将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连点成线,在全国首创独家推出“文化遗产月”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文物保护知识普及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文物普法工作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在2012年重庆文化遗产月宣传活动中开展爱上博物馆、文化遗产大赛、文化遗产进学校、走进文化遗产现场等8大板块30项活动内容,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
9 与国家文物局签订局市合作协议
2011年,国家文物局与重庆签订局市合作协议,搭建起局市合作平台,全市文物工作获得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巨大支持。国家文物局明确,支持重庆建设西部文博高地,优先将重庆市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列入全国规划及项目库;对重庆市上报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的规划、项目和方案,优先安排,加快审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的项目包括:合川钓鱼城和渝中区老鼓楼衙署两大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抗战遗址、大足石刻、三峡后续文化遗产保护;涪陵白鹤梁题刻、合川钓鱼城申遗工作;指导和推进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博物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总馆、重庆工业博物馆和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博物馆建设。
10 重庆市文物局成立
坚实的文物工作,赢得各级领导的肯定,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重庆丰富的文物资源,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迫切需要完善文物保护的机构,充实文物保护的人员。201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呼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编委批复同意,市文物局由在市文化广电局挂牌改为设在市文化广电局,相对独立运行,配备内设处室4个、编制23名、领导职数一正两副。与之同时批复同意的还有决定成立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广电局党委委员、市文物局局长幸军高兴地说:“现在文物工作职能强化,机构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我们完全有信心和决心,把全市文物工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