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姚明做客《非常静距离》,接受主持人李静的专访。2011年7月20日姚明在上海召开主题为明谢的新闻发布会,宣布退役。可脱下战袍的姚明却有了更多的身份。上海交通大学学生、CBA俱乐部老板、公益组织姚基金创始人、基金公司掌门人。一颗小小的篮球不仅铸造了姚明坚毅果决的性格,更是打开了姚明生活的所有希望。
2012年姚明创办的姚继金发起希望小学篮球季,把近五百名希望小学的学生汇集在四川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体育的快乐,已为人父的姚明希望用体育的正能量感召每一个孩子,用体育精神的乐观与昂扬去开启孩子们生活的新希望。8月末,姚明来到四川乐山的师范学院,和全国希望小学一共五百名的学生们一起参加希望小学篮球季的活动。他希望自己能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和那些孩子们在一起。
姚明表示,自己一开始只是喜欢看篮球而不是一定要钻在篮球里面。但两个重要的因素让他对篮球有了坚持,一是他以他的父母为豪,感觉子承父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二是父母要求姚明坚持自己所选择的东西。他说自己小时候并没有压力,因为自己成长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中体育明星并不如同娱乐明星一般,而且媒体的发达程度也不似现在。
虽然姚明从小就比其他的孩子高很多,但他却是一个总受到欺负的孩子。如果打扑克,姚明脸上的条子肯定最多。如果去逛街,姚明害羞到不敢自己去买冰棍。小学班主任不止一次告诉姚明如果有同学欺负他,就应该向老师告状。直至今日,姚明对老师在学生手册上的评语还记忆犹新。每年老师都会写道,需要姚明更主动一些,更外向一些,该孩子很有集体主义精神,很遵守课堂纪律,但是需要更主动跟同学和老师去交流。而这过分的低调与内敛都源于姚明出类拔萃的身高。
他表示,自己总是比别人要高一些,所以内心的心理环境和其他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姚明说,“高就被关注,从小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做事四平八稳的,做很多事都低着,千万别做地跟别人不一样。这样比较缺乏创新精神,不想吸引别人的注意。”
直至接触到了篮球,姚明才释放了内心压抑已久的能量。而这次厚积薄发的时刻却源于小学运动会上让姚明至今耿耿于怀的一次经历。小学时开运动会,全班师生都知道投篮比赛应该让姚明去,因为他的父母是篮球运动员,所以姚明被认为是应该天生会投篮的。但他却连篮框都没有粘还强辩说自己的投篮姿势是最正确的。姚明小时候在母亲工作的图书馆中接触到了像美国的《体育画报》一类杂志。这对姚明今后的体育生涯是有重大影响的。而姚明篮球的启蒙教练李章明带走姚明时,他却是极不情愿地抱着桌子腿。姚明坦言自己当时是没有想到后面玩的时间就没有了。
由于身高,姚明总是会被分到比自己年龄大两三岁的组里面练习篮球。他表示,高年级的孩子体格、体力、力量都比自己要大很多,因此自己也并没有因为身高得到太多的优势。但姚明不曾假设过自己和同龄孩子打球的场景,也没有考虑过自己和同龄孩子打球的优势。正是因为这样,他心中从未有过很大的失落或者消极的情绪。
姚明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去NBA赛场上比赛,而是从别人身上得到的相信。98年时,十八岁的姚明和美国尼克斯队的主力中锋泰森-钱德勒一起参加了美国的篮球训练营。教练告诉姚明,对待泰森-钱德勒一定要认真一些,因为他以后一定能进NBA。结果姚明却过于认真了,让泰森-钱德勒很难看,那个时候是姚明第一次感觉到也许有一天自己也能够打NBA。姚明表示,2001年王治郅加入NBA真正拉近了中国球员和NBA的距离。而北京队的巴特尔也加入到了NBA。自己作为中国第3个加盟NBA的球员很幸运,因为前面有人替他“淌雷”。而运动员的突破是建立在他本人或者其他人努力的堆积结果之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耐心,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突变的,也不可能是井喷的。
女儿出生后,姚明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关注儿童的成长中。他说,自己至今不适应面对镜头的生活,如果没有镜头的话他会和孩子们玩得更开心。姚明很喜欢自己退役以后的生活,他认为体育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体育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并没有离开体育的范围。他说,“从大范围来说,体育就是玩。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
2008年姚明创办姚基金,到目前为止他建了14所希望小学,并且每一所小学都有篮球场。在姚明的记忆中,小学是最快乐的时光。姚明竭尽全力试图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他认为学校不仅仅是一片场地,最关键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一点一滴的事情才串联出小学和中学的记忆。
姚明说,姚基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和被捐助方的联系。中国目前的法例并没有跟上,因此在井喷的时刻就暴露了很大问题。做基金就得动用社会上各种力量和关系,这样才能有效率,这也是对捐助方和被捐助方的负责。姚明在做公益事业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务实的态度。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姚明还是在4年间建立了14所希望小学,并希望他们能真正地从体育中得到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