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但凡重庆及周边的养鱼户们,很少有不知道荣昌双河街道梅石坝村(现更名为鱼苗社区)的,这个仅有8平方公里、1000余户人家的社区,在多年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产业——鱼苗培育养殖。
目前,该社区从事鱼苗养殖的人数,有500多人,鱼苗销售遍及市内外,甚至远销国外。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被誉为渝西鱼苗第一村。
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今的“渝西鱼苗第一村”,竟是由40年前的5条鲤鱼起家的。
一个想法引出5条鲤鱼
罗廷福是土生土长的双河人,从小家庭贫困,上世纪70年代时,莫说买鱼来吃,能填饱肚子都不错了。1972年的一天,他突然冒出个想法——买不起鱼就自己养。
他用所有积蓄买回两条鲤鱼,又下河捉了3条,以生产队的名义找了处采石后留下的洼地,开始养鱼。鲤鱼产下鱼卵,孵化后又接着养。从此,罗廷福和社员们不愁没鱼吃了。
一年后,全生产队养鱼面积达到9亩。而当初那5条鲤鱼,就成为了村里鱼苗产业的祖先。
土地承包到户后,很多村民将精力放在了庄稼上,不再养鱼,但罗廷福和儿子罗良清没有间断过,他们走遍大江南北筹资金学技术。1983年,他们有一批鱼苗,一下子就卖出了800元。
在罗廷福父子的带动下,慢慢地,村里养鱼苗的人越来越多,到1986年时,全村养鱼面积已增至30亩,1992年达到100亩。罗廷福也因此被誉为“鱼王”,被评为全国劳模。
子承父业闯出新名堂
日前,记者见到罗良清时,他正在池塘边忙碌着:“我的技术基本都是跟父亲学的。”
罗良清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鱼塘分为几种,一是种鱼池,专门喂养亲鱼;二是水花池,鱼苗在此孵出后称为水花,喂养半月左右可出售给买家转到培育池,1月后就可以当鱼苗出售了,此时的鱼苗约一寸长,称为寸片。还有就是最常见的养殖成鱼的池塘。
罗良清的鱼塘目前并不是村里面积最大的,只有40亩,但他无疑是靠养鱼苗最先富起来的人。他经营的40亩鱼塘全部用于提供鱼苗,种鱼池有亲鱼2000多尾,4亩水花池一年可出售近2亿尾水花,20亩培育池一年可产寸片十来万斤,一年下来,罗良清靠鱼苗就能实现利润30多万元。
经过多年摸爬滚打,罗良清在培育传统的鲫鱼、鲤鱼、草鱼、白鲢等鱼基础上,又钻研培育出一种叫“黄金鲫鱼”的新品种:“是杂交荣昌猪给我的启示。”罗良清说,他用两种鱼杂交培育出的这种鲫鱼鱼苗价格是普通鲫鱼的好几倍。
1999年,鱼苗社区成立了专门的养鱼协会,罗良清任理事。2003年,鱼苗社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部级渔业试点单位,被誉为渝西鱼苗第一村。
赊鱼苗给村民共同致富
“要带动更多的人致富,20多年前,父亲就这样教导我,他现在虽然已不在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5条鲤鱼。”罗良清说。
鱼苗三社的唐贤能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10多年前,家里一贫如洗,两个孩子也因此辍学在家。一天,唐贤能找到罗良清:“我家有3亩地,你租下吧。”
“那时,3亩地一年租金还不到一千元,但对他来说,却是唯一可想的办法了。”罗良清当时正到处找地扩建鱼塘,但他没租唐贤能的地,而是送给他价值500多元的50万尾水花,让他养鱼挣钱:“他不要,我就说赊给他,他才收下了。”
20多天后,这50万尾水花卖出了一万元钱,期间技术和销售渠道全是罗良清帮的忙。当唐贤能上门还这500元钱时,罗良清收下了,鼓励他继续发展鱼苗养殖。
现在的唐贤能,不但早就住进了新房,还买了私车,当时辍学的大女儿现也读完了博士,成为大学教师。“没有罗良清,我们一家现在还不知是个什么样。”唐贤能说。
在鱼苗社区,像唐贤能这样在“鱼王”父子帮助下发家致富的人,还有很多。全社区养殖鱼苗面积最大的罗方清有150亩鱼塘,而20多年前,他也是靠罗良清赊鱼苗给他起家的。
2005年,鱼苗社区成立专业合作社,让100多户养鱼户抱团发展,合作社出面为大家跑市场,除重庆市场外,还销往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甚至远销缅甸、越南。合作社和协会还经常请西南大学专家教授上门为养鱼户传授技术。
如今的鱼苗社区,从事鱼苗养殖的群众有150多户、500多人,养鱼面积2200多亩,年产值5000万元。2011年,全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11280元。鱼苗养殖早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且在继续发展壮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