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9月11日电(记者 覃广华 何丰伦 侯巍)作为全国八角主要产区,广西绝大部分八角经销商及相当一部分农户,采取用
硫磺熏蒸的方式来保持八角新鲜度,致使八角上存在严重的二氧化硫残留。而监管力度无法渗透“毛细血管”,行业缺乏“壮士断腕”的气魄,是造成“硫磺毒八角”泛滥的主要原因。
九成八角靠“硫磺熏蒸”保鲜
八角为木兰科植物,除了用作香料外,还是具有抗炎、镇痛之效的中药。日常饮食中在各类酱料、牙膏、香水中使用广泛,提取的茴油是牙膏、香水不可缺少的原料。
我国是全球八角的主产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的数据显示,广西八角种植面积超过40万公顷,年产值超过20亿元,总产量1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球85%左右。
广西高峰香料物流中心、玉林中草药交易市场、藤县古龙八角市场是广西乃至全球八角集散中心。高峰香料物流中心刘姓商户告诉记者,刚采摘下的青八角不易保存,传统方法是用开水焯一下,捞出晾晒一周至9成干;但现在用硫磺熏2到3天至6成干即可。“不仅成色好且不易霉变,既缩短了生产周期,又降低生产成本。”
这位刘姓杀商户透露:用传统方法,6公斤生果能晒出1公斤干果;用硫磺熏,4公斤生果就能生产1公斤干果。按今年8月生果收购价格及商户日均2500公斤、每公斤售价14元左右计算,日均获利近万元。
不久前,记者从市场随机取了一袋一斤装的八角,自然状态下放置两个月后,送到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检测,结果是二氧化硫含量为100mg/kg左右。
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化学一室主任温涛介绍:我国标准是八角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小于30mg/kg,国际上对于八角残留二氧化硫含量的要求一般在10mg/kg以下。
常年从事八角销售的业内人士陈志萍说:“超过90%以上经销商销往全国各地的八角,都经过硫磺熏蒸,这几乎已成‘公开的秘密’。”
记者采访的多位大型制药企业采购商忧心忡忡地表示:近年来都不太敢在广西香料中心采购八角,只能直接下到农户买“订单八角”,只有“点对点”地购买,才能收到“非硫磺熏蒸”的八角。
两大因素导致监管缺失
记者深入采访时发现,行业协会缺乏自律精神、监管部门手段无法延伸到“毛细血管”,是“硫磺熏蒸毒八角”泛滥的主要原因。
--行业协会缺乏自律精神:广西八角联合会副会长邓祥镇声称,潮湿梅雨天气是八角易烂的原因,硫磺熏制是“不得已为之”,但他认为熏蒸后通过晾晒、运输等环节,二氧化硫已经挥发得可以忽略不计,对消费者身体不会造成伤害。
但是,专家明确表示:硫磺熏蒸的八角残留物极不易清除,残留在八角中的二氧化硫进入体内,会刺激呼吸道、气管等呼吸系统,经常使用将损伤消化系统,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会危害人的肝脏、肾脏。
--监管无法渗透“毛细血管”:广西德保县八角种植农户陆强说:“硫磺熏的办法是经销商教我们的,南方湿度大,要保鲜还只能这么做。”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质监局等部门的知情人士透露:“果农分散加工,经销商采取‘闭门加工’,对外来人员严加防范,现有的执法手段又不足以‘杀一儆百’,这是目前查处‘硫磺八角’的最大困境。”
“壮士断腕”方能正本清源
近年来,广西“硫磺八角”已经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制药、香精企业为避免产品含硫,投入人力、物力自己采购生果,租赁晒场加工干果,增加了企业成本;而熏硫后的八角难以保证质量,经销商只能打“价格战”,利润远远赶不上不熏硫时期,结果越陷越深,恶性循环。
多位采购商、制药企业、香料企业负责人及一线监管人员认为,只有尽快采取“壮士断腕”的做法,才能确保“硫磺八角”彻底退出市场。
首先是加快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建立从源头到药瓶、从农户到经销商,从经销商到餐桌的“自律体系”。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整个行业的清理整顿,对采取硫磺熏蒸方式生产的企业,坚决扫地出门。
其次是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加快建设针对八角的监管体系。由于八角产量相对集中,质监部门完全可以通过“源头监管”和“集散地监管”的方式,解决监管难题。一旦这两个环节的问题解决,进入终端市场的药品、食品环节,由于国家已经有非常严格的监管体系,发生问题的几率将大大降低。
第三是尽快培育、扶持大型八角企业,构建八角物流链条,这样才能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效应。
第四是对违反规定的八角经销商,通过新闻媒体彻底曝光,以“火烧温州鞋”的方式,进行自我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