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一成不变,要建立弹性机制,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9月3日举行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讨会上,这样的呼声很高。
基础养老金可跟物价上涨挂钩
“要让老百姓愿意长期缴费,关键是让大家认为缴费划算。”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义在发言时说,如今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实现了全覆盖,但若不能为参保者提供较稳定的投资回报,这样的成果将不能得到巩固,“应该科学设计激励机制和利益制衡机制。”
如何建立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可建立正常的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补贴)调整机制。他提到,近3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7%、10.3%和9.2%,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分别上涨-0.7%、3.3%和5.4%,但中央补助标准一直维持在每月55元。
“这难以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他建议基础养老金可根据职工工资平均增长幅度、物价上涨情况适时调整。
个人缴费或从定额转向比例
提高养老待遇,个人缴费机制也应该调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表示,目前,参保人多按照每年100元或200元的低水平缴费,很难积累到较高的个人账户数额。长此以往,到30年后,可能会出现类似“老农保”一样每月只能领几元养老金的现象,“那将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他认为,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应该由目前的静态定额缴费转向动态比例缴费,拉开一定差距。
南京财经大学就业与劳动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曹信邦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在农村推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可将个人缴费水平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挂钩——参照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8%的标准,将个人缴费水平定为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0.8%—4%,鼓励农民多缴多得。
政府可购买农村金融服务
关于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也是众多专家关注的焦点。
“在广袤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比较稀疏,农民领取养老保险很困难。”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公共服务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米红曾在全国百个试点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样本中仅有6%的行政村运用POS系统来发放养老金,仍然有29%的行政村通过乡镇及行政村管理人员进行人工发放,“一些老人为了领取不到一百元的养老金,要走上几公里的山路,耗上一天时间。”
鉴于农村金融服务萎缩的情况,他建议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农村养老金发放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