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百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迈向新生活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9-04 13:11
三峡百万移民,库区山河再造。经过10多年移民迁建,百万三峡移民“搬得出”的光荣使命已经完成。如今舍得付出、砥砺奋进的三峡移民正向“逐步能致富”稳步前行。
“舍小家、为国家”
移民实现“搬得出”
建设三峡工程,是国人的百年梦想。从1993年到2010年,三峡移民搬迁安置持续18年,搬迁人口约139万人,其中重庆113.8万人。
回忆搬迁岁月,一幅幅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甘于奉献的场景至今仍让人感动。云阳县红庙村移民冉以奎,种有300多株佛手树、柑橘。移民外迁时,老伴哭肿了眼,他劝说:“哪方水土不养人,再创家业不就是苦点累点。为三峡工程,值!”
都说故土难离,但是为了三峡工程建设,库区移民群众毅然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园,重新安家。上千家工矿企业被淹没、关闭,上百座城(集)镇搬迁……
正是有了顾全大局、舍己为公、万众一心的精神,才有了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确保了工程效益如期实现。
同时,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开发性移民方针,不断调整、完善安置政策,实施多渠道安置,推动了百万移民顺利搬迁。
基本生活有保障
劳动就业有着落
三峡移民,不是百万人口简单重组,而是经济社会生态重构的艰苦历程。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编织起一张就业、社保、医疗“保障网”,使移民生活有改善,搬迁之后能稳住。全国20个省市和中央部委倾力对口支援,累计帮助三峡库区引进资金上千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
万州区双河口社区是一个大型移民聚居区。移民谭优乾一家迁来后,生活困难。在当地街道帮扶下,谭优乾通过就业培训,并贷款5万元办起了生产汽油铁桶的小型加工厂,重新创业。他对记者说:“有事干,就感觉生活有了希望,心态也平和多了。”
在江津区李市镇双河村,移民谭宗兰一家从云阳县高阳镇迁来后,重新创业。如今她承包的柑橘林年收入达20万元。
在三峡库区,为帮助移民就业、创业,各地一边大力发展产业,一边通过岗位扶持、劳动技能培训等,开展就业帮扶和救助。库区各级政府不断创新思路,建立起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和岗位开发为一体的就业、创业网络。
据统计,近5年来,重庆先后培训三峡移民27.5万人、新增移民就业达28.4万人,动态消除了移民“零就业家庭”,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脱贫致富有盼头
建设和谐新库区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原因,库区以前存在着“一产弱、二产虚、三产缺”的问题,产业空虚化制约着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近几年来,库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破”而“立”。2011年,国家又出台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重点扶持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建设和地灾防治等,重庆市抢抓机遇,以调整库区产业结构、加强生态建设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万州,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在大力培育新产业的过程中,实现蝶变。随着神华集团万州港电一体化项目等一大批百亿级项目开工、投产,万州已基本形成盐气化工、纺织服装、光伏产业等产业集群。重点移民县忠县立足自身独特气候、土壤优势,打造亚洲第一大柑橘生产基地,带动移民增收致富。
三峡库区已初步形成以柑橘、榨菜、中药材为主的农业产业,以天然气化工、纺织等为主的工业产业,以生态观光游为主的旅游产业。今年上半年,库区GDP达到2119亿元,同比增长14.7%,高于全市增速。
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三峡库区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三峡两岸昔日的荒坡重新换上了绿装,一幅山清水秀、生态安全的新画卷正在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