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 在机遇面前徘徊 重庆存在10余万张养老床位缺口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8-31 13:40
换过3家养老院后,81岁的曹鹏和79岁的周达夫老哥俩,准备在鑫德福养老院安定下来了,尽管这里也不能让人事事顺心。
“找养老院不容易,太贵的我们也住不起。”曹鹏感慨地说,“人老了,不就图有个安乐窝?这里出入方便,人也不错,干脆住下不走了。”一旁,周达夫频频点头。
对重庆渴望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来说,曹鹏、周达夫的境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目前,全市有城乡养老机构1354所,床位11.5万张,但需求机构养老服务的老人约25万。巨大的供需缺口,让很多老人没有选择,只能“知足”。
好难
满意的养老院不好找
曹鹏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退伍后在当时的省运21队綦江车站当司机,奔波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老伴儿留在綦江带孙子,他一个人选择了住养老院。
2001年,曹鹏住进了九龙镇敬老院,就是在那里,他认识了周达夫。他是公交系统退休职工,老伴儿去世后,不愿意和孩子住一起,也住进了养老院。相似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很快成为朋友。
在九龙镇敬老院的六七年,是老哥俩后来经常回忆的快乐时光。“那里环境不错,收费不高,住着挺舒心的。”周达夫略带惋惜地说,“可惜拆迁后就不办了。”
老哥俩退休收入都不高,也就2000块钱,又不想给儿女添麻烦,眼见九龙镇敬老院没了,公办福利院又住不进去,只得辗转于各个民办养老院。
最初,他们选择了沙坪坝平顶山夕阳红老年公寓,但那里冬天太冷,铺电热毯还要收50元。这让两位老人接受不了,仅住了半年,就搬到了平顶山养老院,可上山下山又很不方便。去年,平顶山养老院的老板到杨家坪开了这家养老院——鑫德福,他们就跟着住了过来。
养老院在九龙坡区兴胜路61号,距杨家坪步行街不远,只要天气不热,老哥俩吃完午饭都会出门逛逛。为此,周达夫常说:“这比住山坡坡上好多了。”
头疼
鑫德福勉力支撑
其实,鑫德福养老院的生活远谈不上舒适。养老院位于一栋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房子破旧,装修简单。老人们住的房间显得空荡荡的,每间摆上两张床、一张桌子就算完事。能供休闲的地方,只有一个不大的厅堂,一台电视、两三张棋牌桌,成为老人们打发时间的全部家当。
尽管简陋,但这已是院长冯春燕能够提供的最好硬件了。
30岁的冯春燕生于潼南农村,只有初中文化,以前她从没想到自己会干这个行当。“我丈夫有三四个亲戚办养老院,嫁过来后,我没工作就跟着学,然后自己办。”她说,人们觉得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院应该挣钱,“自己办了才知道其中的苦辣酸甜。”
前几年,她创办了平顶山养老院,赚了些钱,于是决定在城市中心区再开一家。一打听,好点的地段房租太高,根本承受不起,最后只得租了现在的位置。
“不算前期投入,只是运行一家养老院就很不容易。”冯春燕算了一笔细账:鑫德福养老院有了20多个房间,一个月房租两万元,物管费1290元,水、电、气、垃圾清理费要7000多,再加上工人工资每月1.5万元,总计要投入4万多元钱。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她选择低价策略,每位老人每月仅收800到1000元,“现在有50多位老人,总收入不过4万多点,只能基本打平。”
而这还不是她最头疼的。由于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消防管道不达标,养老院的证件至今没有批下来,仍是违规经营。“用的是商业电,一度一块多;开业一年了,天然气还没接进来,烧饭只能用煤气罐;负责的护理人员不好请,人工成本又高……”谈到这些,冯春燕倍感头疼,“现在,我们只能照顾老人的吃穿住,要改善软硬件服务,靠我自己的力量太难了。”
迟缓
扶持政策没有及时落实
其实,冯春燕很清楚,政府对养老机构是有优惠政策的。2008年,市政府出台《重庆市城乡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对养老机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用电、用水、用气,应按相关规定给予相应优惠;对排放达标的核准后免征排污费等。
但冯春燕并没有享受到这些政策。比如,对用电收费标准,她只能靠运气,“平顶山养老院租的房子是民用电,我就按民用电标准缴费;鑫德福租的房子是商用电,就只好按商用电缴。排污费也是该交就交。”
对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重庆凯尔老年公寓管理公司经理曾吉果也深有体会。
2007年,这个年轻女孩儿从澳大利亚留学归国,怀揣梦想投入了养老事业,现在她管理着江北、渝北、大渡口的3家养老机构。5年干下来,曾吉果的感受却是:“每一个养老机构必有一部辛酸史,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政府检查多、扶持少,一些优惠政策没有及时落实。”
她举例说,《办法》提出的水电气优惠,在公司所属的3家养老机构中,只在“公建民营”的龙塔梦园老年公寓落实了,“铁山坪老年公寓的水费原来一吨9.5元,而民用水价只要3元,后来托关系才降到了6元。”曾吉果认为,水电气等费用占养老机构运行成本的相当部分,“如果好政策能尽快落实,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扯皮
随时有可能发生法律纠纷
民办养老机构感觉辛酸,而公办的重庆最大养老机构——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也在喊“日子不好过!”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民办养老院面临的资金、人才难题,在公办养老机构同样存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副院长欧阳东方说,该院正在开展国家级示范养老院改造,准备新增近千张床位,“政府支持力度很大,计划投入1.6亿元,但与改造需求来说,资金还是捉襟见肘。”
不过,无论是冯春燕、曾吉果,还是欧阳东方,尽管为资金、政策和人才担忧,但内心最怕的,却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
养老机构接收的多是高龄老人,许多还是失能或失智老人。老人身体差了,难免磕磕碰碰,这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的隐患,一些养老院遇到类似纠纷,甚至出现赔不起的情况。目前,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住着的500多位老人,介护老人(需要护理的)中80%是失能或失智老人,其中的法律风险让欧阳东方很头疼。
最近,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就在与一位家属“扯皮”。2008年,一个儿子把家里的老人送到了福利院。此后,儿子除了缴费,三四个月才来看一次,对老人的身体状况不了解。结果,老人迅速出现脑萎缩,去年4月去世了。儿子找到福利院,要求赔偿,还把老人遗体一直停在殡仪馆。“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有理说不清啊。”欧阳东方说。
类似的法律纠纷,让曾吉果甚至一度想放弃自己的梦想。2009年春节前后,她管理的养老院3个月连续发生3起事故。2010年底,龙塔梦园老年公寓一位老人自己摔倒,家人告到法院。为了打官司,她前前后后花了5万多元,“相当于养老院半年的利润。”
更麻烦的是,对养老服务中发生的纠纷,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老人一方往往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起诉,而养老机构则只能从《民法通则》中寻求支持。但这类官司中,老人一方往往得到更多同情。“养老机构多在勉力运行,遇到官司就是雪上加霜啊!”曾吉果无奈地说,“我们希望购买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意外伤害事件保险,但现在重庆没有相应险种。”
编后语
截至2011年底,重庆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560.13万,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73.52万,在“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养老已经成为一些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按5%-7%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服务计算,全市需二三十万张养老床位,而重庆现有床位明显供不应求。今后一段时间,除了继续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鼓励民间投入养老床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采访中,冯春燕、曾吉果均表示,看好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产业的前景,也有钱可赚,只是受制于资本少、人手缺、扶持小、风险高,而不能大刀阔斧地推开。这就需要政府履行职责,伸出援手,有的放矢地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唯有如此,才能更快地补上养老床位的缺口,给老年人支撑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
幸运的是,重庆市民政局日前披露,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准备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
希望这样的好政策尽快出台,并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