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 65岁儿子的养老重担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8-27 13:20
重庆频道消息 “妈,坚持到年底哈,我退休回来照顾你。”65岁的付宗杰对老母亲说。10天来,这话他说了一遍又一遍。
8月7日,立秋,可暑气不见丝毫消退,反倒逼近全年最热的时段。九龙坡区杨家坪兴胜路一套老式平房里,付宗杰睡了午觉起来,一边整理屋子,一边收拾行李——他要坐当晚10点的火车返回广东茂名,那里的一个石化工程还等着他这个工程师。
88岁的杨伯均坐在床边,眼睛一直跟着儿子转动。
一个65岁儿子的养老重担
广东的工地、重庆的老母、天津的妻小把他的心切割成了几瓣
7月28日,杨伯均婆婆在家摔倒。儿子付宗杰第二天得知消息,实在放心不下,请了10天事假,赶了回来。
庆幸的是杨婆婆只受了皮外伤,没有伤筋动骨,但依然喊身上痛,天天要吃止痛片。看到老母亲眼中的不舍,他只好一遍又一遍地说:“妈,坚持到年底哈,我退休回来照顾你。”
其实,对能否如愿退休他心里很忐忑。付宗杰少小离家,16岁时考入兰州石油学校。毕业后先是分配在湖南,后又调到天津,成家生子,一呆就是40年。
单位待他不薄,每年放3次假,让他先回重庆照顾老母几天,再回天津与妻儿团聚,往返机票全给报销。现在那边的工程没完,就这样撂挑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再者,他的独子在中石化第四建筑公司工作,也是流动单位,6岁的孙女需要爷爷奶奶帮忙照顾。
付宗杰常常觉得,广东的工地、重庆的老母、天津的妻小把自己的心切割成了几瓣,而最让他担心的,就是自己88岁的老母亲。他本来上有兄姐,可命运捉弄了这个家庭:哥哥1968年车祸身亡,姐姐1988年病逝,他成了杨婆婆的独子。
由于他身在广东,无法常伴母亲身边,于是母子俩约定:每周三、周六下午5点左右,付宗杰就打电话回来。“有时开会耽搁了,晚上都要补起,不然她会心欠欠的。”
“他像个姑娘,心细得很,也勤快得很,啥子事情都做。”杨婆婆说起付宗杰,脸上笑眯眯的。不一会儿,又黯然神伤起来,“你不在家,我怕又遭摔”。
杨婆婆年轻时就有“昏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现在越发严重,低头捡地上的东西都可能昏倒。这次她就是稀里糊涂摔倒的,邻居王妈来串门,才发现躺在地上不能动弹的杨婆婆。王妈赶紧给付家世交老黄、老徐打电话,又通知远在茂名的付宗杰。付宗杰问了情况,托付老邻居买了云南白药喷雾剂处理老母的皮外伤,然后请假赶了回来。
一个半失能老人的生活
躺在床上看着天慢慢亮起来,白天房门从不关严,就盼着有人来摆龙门阵
“唉,要不是她有‘昏病’坐不得车,早就把她接到天津去了,哪至于现在当空巢老人嘛!”付宗杰说,母亲早些年去文化宫她妹妹家,都是走路去。有一回坐车去,结果面无人色,人都差点“拿过去”了。现在腿脚不灵便了,便彻底断了四处走动的念头。
现在,杨婆婆和“房客”小李住在一起。小李在杨家坪一家餐馆打工,早上7点出门,晚上9点过下班,夜里顺带照应一下老人。但整个白天,都是老人独自在家,除了做点简单的饭菜,大部分时间都靠在床上。
“瞌睡不好睡,断断续续的,早上四五点钟就睡不着了,躺在床上看着天慢慢亮起来。小李上班去了,就打瞌睡、看电视……”在杨婆婆家,记者注意到她白天是不关门的。她说:“就盼到有人来坐坐,摆起龙门阵时间混得快些。”
提及老邻居的照顾、社区干部以及爱心人士的关怀,母子俩都感激不尽。油盐酱醋米肉菜等生活品,都是邻居帮忙捎带买回来;左邻右舍常来串门,看看老人有什么需要。不时还有爱心人士上门。市福彩中心年初送来的轮椅,老人宝贝似的收捡在里屋。“只坐过一次。”她咕哝道。
“比起其他空巢老人,我妈还算是幸运的。”付宗杰的理由有三:老邻居不时的照顾;请到小李,晚上有个照应;家离居委会近,社区干部常来关心。
对是否考虑送杨婆婆去养老机构,他说,母亲不愿意。母子连心,也进入老龄的付宗杰深知,老母亲需要的是一个家,一个有着浓浓人情味的家,“妈虽然岁数大了,但真的也没给我们添什么麻烦。等我办了退休,就回来好好陪她。”
一个社区干部的思考
养老,需要爱心与耐心,还应有机制和体制的保障
与杨婆婆一样,家住兴胜路社区的88岁孤老陈清莹也不愿住养老院。
8月10日下午3点,记者与兴胜路居委会副主任陈文萍一起,到鑫德福养老院看望陈清莹。陈婆婆没像其他老人那样在大厅看电视,而是独自躺在床上。看到陈文萍,她一骨碌从床上翻身而起,全然不像一个摔坏了股骨正在康复的耄耋老人。
今年6月14日,陈婆婆在买菜途中摔倒,路人拨打120,她被送到九龙坡区一院治疗。7月23日出院,因为她是孤老,身边无人照料,居委会就把她送到了鑫德福养老院,陈文萍还特意为她买了两套棉质衣裤以备换洗。
“陈婆婆,医生说了,还要养一个月,然后带你去复查,如果好完了就接你回家哈。”陈文萍贴着老人的耳朵大声说。陈清莹却仿佛没听见,只是拉着陈文萍的手,急切地说:“下个月,你一定要来接我回家哈!”
这让陈文萍很是揪心。陈婆婆一直独居,性格有些孤僻,也不愿麻烦人。所以,她在养老院住不惯,一直闹着要回家。可是,真的回家了,一个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怎么过呢?
有着10年社区工作经验的陈文萍,去年3月调到兴胜路社区,是居委会副主任兼民政委员。“一年比一年更体会到老龄社会的到来,而很多时候自己却无能为力。”她的公公现在就住在石坪桥一家养老院。在她的电脑里面,全社区空巢老人已建档的有31户,整个摸底工作还在一栋楼一栋楼地进行。“我们社区常住人口4653户,空巢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实际数量肯定超过了100户。”
陈文萍说,居委会承担了方方面面的基层政府工作,她兼任的这个民政委员对应的也不仅仅是老龄工作。就算居委会全部10个人都投入进来,哪怕人人都是焦裕禄,也应对不了。
因此,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尽快建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响应、社区为依托的失能老人养老体系?能否尝试从组建老年互助会做起,吸纳各类专业人士组成志愿者队伍,上门为老年人服务?
“尊老不应只是口头说一说,而要实实在在地做,比如给他们买菜做饭、洗洗涮涮、端屎端尿、修修补补,带他们上街、陪他们摆龙门阵……这不仅需要相当的爱心与耐心,还应该有机制和体制的保障。”陈文萍说。
编后语>>
杨伯均、陈清莹两位老人的处境令人唏嘘,而来自重庆市老龄办的一组数据,更让我们忧心:
目前,重庆除老龄化外,高龄化和空巢化的态势已经形成。据统计,全市现有空巢老人156.45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73.52万,其中百岁老人1024人。越来越多失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正在考验着我们原本脆弱的养老体系。
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别的关爱。因为无论你是青春年少还是正值壮年,终归都会老去。让我们年迈的祖辈父辈拥有幸福的晚景,既考验着我们社会的良心,也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理应承担的责任,更是为我们自己构建美好的未来。
照顾好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已经成为一道严肃的社会命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实施应对战略和政策体系,也需要我们不断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唯有如此,才能守住“老有所养”的底线,才能构建起一个更加和谐、幸福和美好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