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桥的消息时有所闻,但哈尔滨阳明滩大桥的垮塌,想必足以令过往的塌桥“黯然失色”。主要原因是,这座跨江大桥实在是大,总投资18.82亿元,目前是长江以北地区最长的超大型跨江桥,其横贯松花江的意义,大致相当于早年南京长江大桥之于长江的意义。但是,这座建成通车不到一年的阳明滩大桥,于8月24日5时30分许发生了断裂,致使4辆大货车随塌落的桥面一起坠下,当场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应当庆幸事故发生在大清早,如果是在车辆通行高峰期,伤亡数字可能更加吓人。
不晓得从何时起,我们的桥梁寿命似乎呈现出争相比短的现象。近年来每每发生塌桥事故,媒体总喜欢突出该桥建成通车了多少年。10年、5年、3年、1年、半年、3个月……纪录被不断刷新。是桥梁本身非得提供这样的新闻素材,我估计若照此发展,桥的年龄会失去新闻价值。
而造成塌桥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有轮船撞的,有热胀冷缩的,有车辆超载的……其中使用最多的塌桥原因是超载,哈尔滨官方这次给出的原因,也是“怀疑为车辆超载所致”。所以,许多网友声称早已猜到塌桥原因,不足为奇。
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我们一方面宣称当代建筑技术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却有太多的现代桥梁“现身说法”承认自己仍旧不能超越1400年前的赵州桥。赵州桥经历了十多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包括1966年的邢台7.6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而我们现代人花了18亿多元建成的桥梁,却扛不动4辆大货车,这是建筑技术的差距么?
由此当然可以看出来,建筑技术不是问题,建设态度才是塌桥的主因——如果建设者心术不正,那么再好的建筑技术都不过是建筑物的装饰品,中看不中用。国家安监总局发言人黄毅在谈及阳明滩大桥垮塌事件时说,“肯定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当然需要进一步调查。但调查过程中,至少有两个疑点不能忽略:一是赶工期导致的失职渎职问题,二是腐败导致的偷工减料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态度问题,是建筑质量的死敌。
有趣的是,就在本月初,黑龙江媒体曾以较大篇幅报道了阳明滩大桥建设“奇迹”,其中包括“按合同工期提前十个月诞生”,“申报鲁班奖”,创造了“哈尔滨速度”、“哈尔滨奇迹”……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大桥实际建设工期仅为预计工期的一半。我们从以往的建筑事故中可以发现,多数涉事工程都伴随着赶工期、为某件事“献礼”的因素。至于偷工减料,更是所有“豆腐渣工程”的孪生兄弟。
重大工程建设寿命究竟要短到哪种地步,才能彻底唤醒建设者的良心?多少次的“超载”,才能促使建设者将大桥建得更坚固一些?查找塌桥的原因是容易的,而终结塌桥乱象,则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决心。(椿 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