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哈尔滨”“步步惊心”,这不是两部电影名字的简单叠加,近日,哈尔滨9天时间发生7起
地陷2死2伤,让这两部电影名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新闻的张力。网友形容其为“夜幕下的哈尔滨”和“步步惊心”的现实版。
类似的情况其实不仅在这座北方冰城出现。根据媒体披露的不完全统计,合肥、北京、大连、长沙、南宁……今年来都出现过城区路陷的事件,轻则影响交通,重则造成死伤,或者数百人紧急转移。
“亲,珍惜你的每一个朋友吧,因为他们可能走着走着就……消失了……”不少网友在看似揶揄、又透着点儿心酸中表示无奈。类似的担忧在降水充沛、地下管网发达的羊城同样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广州4个月内至少出现7宗地陷。保障房、机场扩建工程、三条地铁线路的施工沿线均被国土部门评价为存在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隐患,被列入地质灾害重点防控区。
随着城市密度日益增大,人类与自然的争地运动俨然已从地上蔓延到地下,但当人类利用地下空间超过自然承载力时,又应如何为脆弱的土壤减负?
多城上演“马路吃人”悲剧
从8月9日至17日,9天时间,哈尔滨城区发生7起坍塌事故,致2死2伤,2车坠坑。
“发生塌陷的几处城市中心区道路,都不是近年来新建的工程”,本周三,哈尔滨官方通过新华网首度就塌陷事件作出回应。
经过当地相关部门初步分析,造成2死2伤的辽阳街90号区域塌陷的原因主要是,前期连续几场局地强降雨造成土质沉降,致使老旧的排污管线断裂,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人防猫耳洞端头冲塌,泥沙灌入人防工程洞体,最终导致地面塌陷。
回顾起来,从9日早晨开始,地陷就仿佛在当地陷入了连锁反应。当时哈尔滨市南岗区铁路街与上方街交接人行道上,惊现长3米、宽2米的大坑。
12日23时许,哈尔滨市南岗区工程师街35-1号门前人行道突然塌陷,一辆轿车的两个前轮陷入坑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4日14时45分,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62-2号人行道与马路连接处,出现了一处塌陷,洞口长约2米、宽约1米,但地下空洞很大。
14日,南岗区辽阳街90号发生路面塌陷,4人坠入路面塌陷处,2死2伤。
16日下午,哈尔滨市南岗区燎原街与大直街交叉口出现一处塌陷,惊现3.3米深空洞。
17日,哈市东直路与红旗大街交接路段出现地面下沉、塌陷、裂纹的情况。
17日早5时,道里区机场路康家路段路面塌陷,导致一辆罐车侧翻。
无独有偶,就在8月14日哈尔滨路面塌陷致2死2伤的同一天,大连一名18岁的学生掉入人行路上的塌陷处,虽很快被救出,但受伤严重,目前仍然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类似的灾祸还有,今年4月1日,北京的杨女士走在人行道上遭遇横祸,突遇路面坍塌,落入一个热力管线泄漏所形成的热水坑,造成全身99%面积被烫伤,最终在抢救了八天之后身亡。
除了死伤,还有牵扯到大量居民转移的。今年6月1日晚7时许,广西南宁市坛洛镇坛洛二中校门口右侧出现地面坍陷下沉,形成约1.5米深、直径2.5米的陷坑,附近一条县级公路出现约6米宽、8米长、70厘米深的塌陷坑。附近500米范围内出现若干处沉陷,导致1栋房屋坍塌,7栋房屋倾斜或开裂,1头牛失踪,844人被转移到临时安置区。
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时,人们脆弱的神经也一次次被敲击。“走在马路上也会突然掉进‘陷阱’”,这似乎是“杞人忧天”的玩笑却在现实中频频出现,“马路吃人”的悲剧为何越来越多在全国各地上演?
地陷是一种地质现象,自然塌陷自不必言。近日,新华网就撰文直指,发生在城市里的多为人为塌陷,由地下水超采、不合理开矿及工程建设等人为作用导致。深埋地下的供水管网因腐蚀老化、荷载震动等原因发生泄漏,冲刷土壤,导致区域土体失稳,或者设计和施工不合格、建造管材不达标,导致地下管道抗压不足,路面经不起长时间磨损,都有可能造成地陷悲剧。“但因为平时掩埋在地下,这些问题根本无法察觉,只有出了事故才被发现,但为时已晚。”
地质出版社地质环境研究所所长雷海英也撰文指出,除了地铁、城市管线工程的施工造成的地面塌陷之外,城市地下水抽吸采汲过度,造成了地下土壤含水层压力失衡,结合地下及地上建筑施工操作造成地层压力和承载力间的失衡,形成了地面塌陷。
广州4个月内7宗地陷
在地下空间利用走在全国前列的广州,地陷的隐忧也由来已久。
在笔者三四年前还在广州城跑突发新闻的时候,就接触过频繁的地陷事故,从荔湾区桥中、金沙洲一带的多次塌陷,到金沙洲、夏茅、嘉禾,再到东晓南路,人们的记忆中与地陷有关的地名越来越多,而几乎每一次都与地下施工有关。
时过境迁,地陷至今仍不时出现。
今年6月,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出台的《广州市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下称《方案》)显示,2011年全市共发生11起地质灾害,其中崩塌4起,地面塌陷7起,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
房管局称,上述灾害数量已较2010年减少了86.7%,因为去年全省气候是多年少见的干旱年,降水较2010年大为减少。
而在降水、台风较强的今年,时间刚过半,广州地面塌陷的次数已经与去年全年持平。
最近一次广受媒体关注的是7月20日5时许,广州市先烈路十九路军坟场牌坊段发生地陷,陷落形成的深坑足以容纳一台汽车。一个星期后的26日下午,海珠区珠江泳场附近的江边人行道,出现约近4平方米的地陷……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广州在4个月内至少发生7宗地陷。这还未包括7月底,台风“韦森特”过境和多日的强降水洗礼后,广州沙太路、下塘西路、黄沙、昌岗路等多处道路出现破损,并有坑洞的疑似小型“地陷”。
虽然上述地陷的具体原因并非完全相同,却有其共性。
《方案》分析称,“广州全年发生地质灾害的范围、规模及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将与降水量和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
对此,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吕文龙曾将城市道路塌陷的人为原因梳理成几类:路面荷载变化、施工扰动、地下管线渗漏。例如地铁隧道施工也容易造成地层扰动,大量地下水渗出,使得上部或周围疏松土层中的泥沙大量带走,逐渐形成空洞;地下设施施工经常用到的施工降水,也会打破原来的土壤平衡;一些地下管线经长久腐蚀容易形成穿孔、断裂等渗漏现象,容易造成对土基冲刷,带走周边泥沙。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的《方案》强调,特别要注意防范地铁、高速公路、城市更新等重大工程施工抽排地下水引发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其中,后汛期(7-9月)应特别注意防范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全市枯水期(1—3月,10—12月)由于降水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应注意石灰岩、软土分布区发生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
在《方案》中,同德围保障房项目施工区域、龙归保障房项目施工区域,以及白云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地铁6号线二期沿线、地铁7号线和9号线一期施工沿线均存在地面塌陷、沉降隐患,被列入全市53处地质灾害重点防控区之中。
对此,广州市住房保障办有关人士当时向媒体表示,只要在开工前进行地质勘察,深入了解后通过建筑结构技术处理,采取将桩基打深透过溶洞层达到坚硬的岩石层,就可以保证房屋安全。为确保安全,在地质结构复杂区域,还会进行二次前期勘察。(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实习生 陈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