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走在吴治清修的路上。
31年前,63岁的他,买来铁锹、钢钎等,义务为乡亲们修整道路。
31年后,94岁的他,病倒在床,还念念不忘:“等身体恢复了,我还可以去修路……”
然而就在8月7日,因病情恶化,他带着深深的眷恋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老人还不忘对前去看望的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干部嘱咐道:“一定要把这条路维护好!”
他就是木洞镇水口寺村村民吴治清。31年来,他用双手在巍峨的明月山中书写了人生中最绚丽的一笔,被当地人称为活“愚公”。
缘起 崎岖山路事故多
横亘于南岸与巴南之间的明月山脉层峦叠嶂,一条山道蜿蜒而上,这是多年来连接水口寺村与山外的惟一通道。
这条路,最窄处仅有30厘米,最宽不到80厘米,两边是悬崖深沟与陡峭石壁,路面坎坷不平,一到雨天,泥水、石块、树枝混在一起,湿滑难走不说,还有安全隐患。在这条不到20公里长的山路上,年轻人走路进城也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常有村民因山路陡峭而摔伤,最严重一次,一位村民摔成骨折,静养几个月才下床。吴治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1981年,63岁的吴治清自己掏钱买了简陋的工具,开始义务修整山路,这一修便是31年……
修路 31年书写山中传奇
为修路,吴老汉没少遭家人埋怨。“恁个大年纪了,还要逞强,修啥子路嘛!”吴治清40多岁的小儿子说,别家老人都在家享清福,我家老汉却在外面修路,“外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不孝顺。”
吴治清铁了一条心修路,顾不得家人阻拦。常常是天刚蒙蒙亮,他便揣着两个烤红薯上山了。一个背篓、一把镐、一根钢钎、一把手锤,是他修路的全部家当。
背篓里装着从村子附近采石场找来的边角料,铁锹用来平整土地,用钢钎、手锤把石头凿平,再把几十斤重的石块铺到路面上。饿了,啃两口烤红薯;渴了,喝一捧山泉水,直到天黑才回家。
一天傍晚,家人围坐在桌上等吴治清“下班”回家吃饭。饭菜热了又凉,凉了又热,吴治清却迟迟没出现,家人急了,全体出动上山找人。一条山路来回找了几次,就在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跌跌撞撞地出现在家人视线里。走近一看,这个人满脸鲜血,正是吴治清。
原来,天黑路滑,吴治清在修路时一不小心摔倒在路边深沟里,晕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山上冷风将他吹醒,他才自己摸黑爬回路上。
31年来,吴治清不知摔倒过多少次,但他每次都爬起来又回到路上,继续修路。
奇迹 大火烧不过的隔离带
就这样日复一日,崎岖的羊肠小道在吴治清的手下渐渐变得平整、宽阔起来。
日前记者见到吴治清的小儿子时,他捧出一块崭新的毛巾:“这是当年林业部门奖励给我爸的,1996年我们这里发生山火,火势眼看就要控制不住了,结果山火烧到他修整的这条路硬是烧不过去。”
“他修的路既没有杂草又宽阔,几乎就是一个天然的防火隔离带。”村主任黄伦补充道。
除了荣誉,吴治清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家人理解。每次出门前,家人都会提前准备好干粮和水,送他出门。估摸着快到“下班”时间,家人再去路口接他回家。“我爸是在做好事,我们全家都支持。”吴治清的小儿子自豪地说。
欣慰 把小路留给了后人
2007年,南涪路通车,横贯整个村庄,村民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走山道进城,但吴治清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具,继续维护着这条他付出了太多心血的小路。他说:“村里森林防火和蓄水都还需要这条路。”
岁月流逝,一晃31年过去,吴治清已是94岁高龄的老人,身体也越来越差。今年7月,吴治清终于病倒了,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胃癌晚期。他只能卧病在床,病榻上的他显得很瘦弱,双脚浮肿,无法站立。靠儿子的搀扶,老人才能出门坐在院坝竹椅上透透气。
不仅在水口寺村,其他村的村民们都很敬佩这位当代“愚公”。得知老人生病的消息,纷纷自发去看望,感谢他多年来义务奉献的行为。
病中的吴老汉依然惦念着那条山路,修路的工具依旧还摆在床边。和家人聊天时说得最多的就是:“等我身体恢复了,我还可以去修修路……”
8月7日,带着欣慰、带着些许遗憾和嘱咐,老人终于离开了人世,但他却把一条小路永远地留给了后人。他有3个儿子,2个女儿,按照老人遗愿,目前由他的大儿子继续承担起维护这条父亲倾注了31年心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