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8月13日,重庆凯蒂德艺演出公司董事长黄凯很兴奋,因为这一天,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现场会在荣昌召开,4年前从加拿大来渝发展的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
头一天晚上,黄凯还和部分文化企业的代表一起,参加了一场关于文化产业的座谈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专题研究文化问题,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今年,文化部又出台了《“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和《“十二五”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市第四次党代会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国有与民营文化企业共同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近年来,重庆市以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全市文化产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A、猪八戒网成为行业龙头
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以26%高速增长
伴随着“吱嘎、吱嘎”的织布声,一架夏布老纺车前,一位女工正在纺织夏布。
8月13日上午,荣昌县天运麻纺有限公司,参加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现场会的猪八戒网络公司大客户经理田松被眼前的一幕吸引了。
观赏了夏布制作的围巾、衣服、蚊帐之后,田松不由得赞叹:“传统技艺在今天重现生机,而且创造出经济价值,令人欣喜。”
据了解,近年来,荣昌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目前,荣昌县共有夏布企业8家;2011年,荣昌夏布出口创汇5400万美元,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在为千年夏布焕发生机感到惊喜的同时,田松也为自己所在的猪八戒网感到自豪。
作为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企业,截至今年7月,猪八戒网交易额已累计突破10.08亿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额超200~400万元,交易总额超过90万件,年增长率超过500%,已为全球25个国家数十万个客户服务过。目前,猪八戒网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整个行业的80%,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行业龙头。
不仅仅是荣昌夏布和猪八戒网,近年来,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从总量上看,2010年,重庆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8.7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26%以上的高速增长,比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快10个百分点以上。2011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320亿元。
近年来,重庆市始终坚持一手抓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一手抓民营文化企业和微型文化企业,形成了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交融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国有板块方面,培育了报业、广电、出版、发行、演艺、电影等一批市级国有骨干文化集团。
2011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等四大国有集团继续保持已有发展势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0多亿元,资产总额达180多亿元,实现了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
民营板块方面,除国家禁入领域外,重庆市民营文化企业涉及文化产业领域九大类68项,行业覆盖率达85%,重庆享弘文化传播公司等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2/3。
同时,截至今年6月25日,重庆市已累计发展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8326户,占全市微企总数的12.85%,解决就业6.78万人。
B、起步较晚、基础薄弱
与文化产业强省(市)比还有差距
尽管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迅猛,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但重庆市无论是与西部强省比较,还是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目前都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一直在打招聘广告,现在动漫领域,可真是人才难求啊。”重庆华莱影视传媒公司董事长唐磊表示,高新技术人才短缺成了他们公司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仅是华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不少动漫公司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动漫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人才都往那些地方走了。”
“重庆的文化企业都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平台把大家聚合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重庆星天娱文化公司经理邹庆原对记者说,他们公司经常引进大的演出项目,其实有不少企业希望能够对其进行冠名,但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和平台。
黄凯也表示,感觉自己的企业很像一片浮萍,“孤独地在水上漂。”
此外,起步较晚,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文化产业的区域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有力的产业品牌支撑;文化消费力不足等原因都制约了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0年,四川、云南、陕西等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12亿元、420亿元、285亿元。
2010年,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超过1000亿元,进入“千亿俱乐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亮点。
其中,广东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而重庆市2010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3.01%。
尽管近年来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增速较快,但由于我们既要完成“补课”任务,同时还要承担赶超重任,相比而言差距明显。
C、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建立文化产业集群,完善政策保障
针对人才难求的问题,不少文化企业负责人建议,重庆市应建立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配套机制,与在渝高校合作,有意识地培养人才,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同时带动就业,提供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
邹庆原也建议,应多举办文化产品推广会,搭建文化企业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互动平台,让文化企业拥有良好的产品资源及产品的推广渠道,而其他企业也有了多元化的推广形式与平台。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副主任黄欣表示,文化产业集群的建立非常必要。
以“虎溪公社”为例,2011年10月,四川美院利用学校的“虎溪公社”和学校的门面用房,创办了“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园区总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可容纳创业团队200余个,成为高校校园中规模最大的特色创业聚集区。“不仅仅为重庆培养了人才,也为未来留住人才创造了条件,同时还实现了文化微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黄欣说。
有关专家表示,重庆市应借鉴各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培育市场主体,营造发展环境,突出产业特色,塑造文化品牌”是推动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今后,重庆市应在抓好小微型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为抓手,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催生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标杆、做出示范。
此外,专家还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该完善政策保障。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扶持和培育。建议市财政局和市发展改革委进行专项调研,增加重庆市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用于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或补助扶持,引导企业和区县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机制。从总体上看,重庆市文化消费比例偏低,文化产业发展的消费市场有待培育。建议市政府借鉴北京等省市推出的“文化消费服务券”制度,出台鼓励文化消费政策,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配套资金,向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发放“文化消费券”。持有“文化消费服务券”的居民,根据需要持券购买图书、电影、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努力扩大文化消费。
就文化企业自身而言,文化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有创新理念,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同时,还应该有坚持不懈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