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住边远山区,出趟门很不容易;而你偏偏又爱看书,到最近的农家书屋也要走两三个小时。怎么办?
在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新玉村,一名“村官”想了一招:办“背篼书屋”,利用农闲、寒暑假等,将一本本好书用背篼背到农民兄弟家里去……
太偏远的群众不来书屋看书
“张贵荣要两本保健书,朱自荣想要给猪做防疫的书……”7月19日早上9点,一上班,新玉村的大学生村官崔靖东就忙着将村民需要的图书装进背篼。
这天,崔靖东要到新玉村最偏远的大垭口社去送书。满满当当一背篼书装好,有三四十斤。记者蹲下身,使劲背起这一背篼书,刚走了几米,背篼就压得记者直不起腰。
“山里路不好走,你不行。”崔靖东笑着接过背篼说。
顺着村委会办公室后面的山爬上去,是水碓沟社。“到大垭口社要先经过水碓沟。”崔靖东介绍,新玉村面积达10多平方公里,但只有3600余人。大垭口社是该村最远的一个社,要走1个多小时。2009年村农家书屋建好后,村委会发现,由于山高路远,大垭口社村民很少来。去年6月,崔靖东提出一个设想:何不利用搞人口普查、走访登记的时候,用背篼将群众需要的书送下去?
种植户学到“致富经”
上午9∶55,经过约半个小时的攀爬,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山坡上的水碓沟社。这里只住了两三户人家。
64岁的龚义模早早在家等着,院坝里摆着几簸箕刚摘下的葡萄。这几年,龚义模陆续种了几亩葡萄、100多棵李子树。见小崔走得汗流浃背,龚义模忙拿出两串又大又紫的葡萄招呼他吃。
“小崔,这书上讲的还真有效!”翻看着小崔带来的种植书籍,龚义模说,自己以前种的葡萄总是个头不大,也不够甜。今年,他照着书上说的,在挂果时将枝条上的10串葡萄剪去了6串,这剩下的几串葡萄不仅个大饱满,味道也很甜,价格也比去年一斤要多卖1元钱!
“小崔,我这些果树的花粉不想浪费了,下次帮我带些养蜂的书。”“行!我还给你带点林下养鸡的书。”告别龚义模,崔靖东继续前行。
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
上午10∶20,从水碓沟社下山,崔靖东在路边坐上小中巴去大垭口十一社。
上午10∶48,一下车,崔靖东就招呼起来:“乡亲们,看书喽!”正聚在小卖部门口聊天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围拢过来。“小崔,我要的《水浒传》带来了吗?”“崔叔叔,上次的《格林童话》看完了还你,这次我要的百科系列呢?”
“放心!都拿来了!”崔靖东一边从背篼里挑出书交到大伙手里,一边按照书号做好登记。
“小崔,我上次打电话要的保健书籍拿来没得?”戴着老花镜的张贵荣老人挤进人群。张贵荣告诉记者,村里开通了热线电话,需要什么书可以预订,过两天就送来了,非常方便。
这个文化“棒棒”当得值
下午1:50,在十一社分发完书籍,背篼轻了许多。崔靖东继续朝一个山头走去。那里是大垭口最远的十四社。
群山起伏,远远可以看见山头有几户人家。山高、坡陡,树林中,一条羊肠小道若隐若现。此时正值正午,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崔靖东满头大汗。
崔靖东带着记者,在一片片苞谷地、红薯地里穿行。途中,经过一段几乎没有路的山坡,背着背篼的崔靖东手脚并用地抓着田坎上的野草,爬了上去。
下午2∶40,只听见一阵猪的欢叫,气喘吁吁的我们终于来到朱自荣家里。
51岁的朱自荣是大垭口社的兽医,家里养着10几头猪。这次,他找小崔要了几本如何给猪防疫的书。
“可得多学习,平时大伙的鸡鸭猪有问题,都要找我帮忙。”朱自荣笑呵呵地说,上次有户人家发鸡瘟,就全靠书里学到的知识,避免了更大面积感染。
从十四社返回,崔靖东又给附近十二社、十三社的群众送去了书籍:56岁的叶志强喜欢看历史故事;耳背的杜文贵爱给不识字的老伴讲一些国家政策;胡德芳的父亲马上要办八十大寿了,她要了关于农村习俗以及猜谜语、讲笑话的书,想在办寿宴时派上用场……
17∶00,我们踏上回去的路。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路边的稻田里,满是稻花香。
“我这个送文化的‘棒棒’当得非常值!”崔靖东说,村农家书屋总共有3000多册图书,以前每个月只能借出去十几本,自从有了“背篼书屋”后,每个月的借阅量增长了两三倍。
据了解,现在在巴南区,已有47名大学生村官加入了“背篼书屋”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