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万州曾设立中央伤兵管理局。”在万州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一段与这些抗战士兵墓碑相关的历史。
他称,作为连接前线战区与后方基地的重要地区,在当时的万州,10个人中就有1人出川抗日。如1938年7月,“万县社训总队部”在准备开往前线的新编部队中发现一名女兵,自称王锡兰,16岁,万县人,因父亲年老多病,故化装代父出征抗日,实乃当时之“花木兰”。囚禁中的刑事罪犯也纷纷要求参战,戴罪立功,后经军政部批准,万县有136名犯人随部队开赴前线对日作战;啸聚在川鄂边境的绿林好汉唐伦等人,也率部千余人来万,请缨杀敌。
据相关档案记载,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军政部在万县设立了中央伤兵管理局万县管理处,下辖第十重伤医院、第十陆军医院、132后方医院、第四休养院、第三残疾军人教养院等,可容纳伤病员15000余人、荣誉军人7000人。抗战爆发后,前线负伤官兵被源源不断送到万县治疗。为配合治疗,转运负伤的抗战官兵,万县成立了伤员慰劳委员会,每当有伤员抵达万县港口,即派代表齐集江岸,备有欢迎旗和乐队放鞭炮迎接。同时,组织担架、力夫等随到随送。
1938年4月1日,首批伤员140余人由宜昌抵万县港。住院官兵经过疗养痊愈后,纷纷重返抗日前线。据当时《万州日报》报导,1939年8月,有600余名治愈伤员重返沙场。1938年11月27日,第十重伤医院转送伤愈官兵3500人,到万县万家坝第四疗养院继续治疗,同年12月底,第四疗养院将伤愈伤员900名拨给炮兵16团,奔赴抗日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