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拍出来的黑色小点、城墙上均匀分布的“永定柱”圆孔、鲜为人知的“软城墙”……揭开了宋蒙钓鱼城攻防战的真实惨烈。7月17日,市考古所披露,合川钓鱼城“一字城”四段城墙近日全部发掘出土,闻名东南亚的“一字城”战法基本确定为重庆首创。而钓鱼城面积也从1989年认定的1.9平方公里,改写为13平方公里。
“永定柱”有妙用——让城墙披了一件光滑的“铠甲”
影视剧里的高大砖石城墙,其实并不是古代战争中的真实城墙。
“单纯砖石结构的城墙,根本承受不了巨大的撞击。古籍《营造方式》中,就提到了用‘永定柱’加固城墙的妙用。”市考古所副所长袁东山介绍,钓鱼城发掘出土的大量柱孔,说明曾经在钓鱼城之战中,“永定柱”就发挥过类似现代建筑“钢筋”的作用。
柱孔是大约60厘米直径的大洞,洞与洞之间间隔距离大约1.6米,分布十分均匀。十几米的木柱,插进城墙内部缝隙,增加了墙体的韧性。不仅如此,战争中,露出城墙的木柱上常常悬挂牛皮革、竹篾片等,起到对投石机发石的减震作用。
“就像在城墙上披了一件光滑的铠甲,即使城墙被发石击中,也只会部分垮塌。”袁东山说,一旦蒙军突破外城攻到城墙下搭云梯,这件光滑的“铠甲”也会让攻城士卒抓不牢城墙间的缝隙,难以攻上城头。
据了解,大量运用“永定柱”的城墙在钓鱼城南面共分为4段,全长800余米,约建于公元1242年前后,依山傍水,号称“一字城”,将钓鱼城牢牢包围。
记者昨日在钓鱼城现场看到,城墙一直可接到江边的水军码头,将宋军的水军优势最大化,从而压制了擅长陆路作战的蒙古骑兵,取得战场势力的平衡。
此外,“一字城”拱卫水军码头,也保障了钓鱼城的水上后勤补给线。如果没有了这条战时生命线,钓鱼城很难坚守36年之久。
给投石机装重力加速器——射程由几十米扩大为百米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作战双方几乎动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争机器。
新出土的大量礌石,说明投石机已经广泛运用在了钓鱼城之战中。史料记载,亲临前线的蒙古大汗蒙哥,正是被这种武器砸中毙命,导致蒙古众王子为争王位从欧洲撤兵,因而改变了世界历史。
在钓鱼城发掘现场,不仅有礌石,也现身用作重力加速器的座石。它的运作原理是:投石机的底部悬挂上一块巨石,虽然人力拉动绞盘时颇费周折,但巨石落下时,将产生强劲的重力加速度,把礌石抛得更远,冲击力也就更大。
“原本几十米的射程,加速后可达到百米。古代战争中,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投石机技术升级后,射程多了一半,不亚于今天的洲际导弹。”袁东山说道。
蒙军用升级的投石机攻城,宋军也用改良的投石机还击。钓鱼城守军占据地势高的优势,城墙上通常站有3名观察员,鸟瞰蒙军阵型,指挥投石的距离和方向。
绞盘转动次数的多寡,决定距离的长短;观察员的令旗,决定了投掷方位。精确的定位,让攻城的蒙军备感头痛。
“围困时间久了,城内石材严重不足,宋军就征用老百姓的磨盘,后来连墓碑、残碑全都用上了,终于击退了蒙军一次次进攻。”袁东山说,难耐西南地区湿热高温的蒙军,一般选择秋天进军,春天撤军。“他们只适应战争越打越冷,而不能越打越热,所以宋军只要坚守半年,弹药、食物就能得到补充,蒙古人一来,马上就坚壁清野。”
打越南时,蒙军将“一字城”战法带到东南亚
市考古所透露,今年发掘集中在南“一字城”西城墙段,出土遗物主要以陶瓷器及铁器残片为主,尤以铁质工具及兵器居多,在其他城墙发掘中则较为少见。
据统计,该处出土遗物铁器占43%,陶器占20%,瓷器占35%,其他还有少数铜器和动物骨骼。
由于常年困守,铁器成了钓鱼城内最稀缺的材料。如此多的箭镞、铁蒺藜、矛、手锤集中在西城墙,证实了这里曾是激烈攻防战的发生地。
“一字城”,成了宋军抵抗蒙军最成功的战术。
袁东山表示,众多史料表明,“一字城”的营造方法,最早出现于重庆,基本可确定为重庆首创。之前北方的城池,多为方形或圆形,而“一字城”,则分为4段,靠山而建,临水而守。
宋代的重庆人创造“一字城”可能来源于3种理由,一是巴人自古有高山结寨自保的传统,南宋遗民中一批才智卓绝的谋士加以改造,再加上强烈的爱国意志、民族意识,终于创造出了“一字城”。
钓鱼城之战结束后,蒙军继续向南扩张,在山陵地形作战时吸取了“一字城”的战术优势,安营扎寨。攻打越南时,蒙军将“一字城”战法带到了东南亚,使这种战法渐渐为人熟知。
“宋蒙钓鱼城战争,发生在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的阶段。明代开始,火炮等热兵器大量运用在战争中,“一字城”倡导以守为主的战术思想,已经不再适用。”袁东山说,明代后,大型会战由守城转为阵地战,再坚固的城池也难敌火炮的威力。“钓鱼城之战,“一字城”、投石机,便成了冷兵器时代大型战争的最后一抹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