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木蜡村路在何方?因病致贫的情况在村里屡见不鲜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7-16 13:24
山路蜿蜒盘旋,峭壁直立;路基塌方,山体滑坡不时可见。
7月13日,当越野车在通往木蜡村泥泞的山路上颠簸起伏时,车上所有人的心情都紧张不已,每个人的手心里都是汗,司机的背已被汗水浸透……
在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城区出发近3个小时后,记者一行终于到达海拔800多米的大垭乡木蜡村一组。举目四望,在四周险峰直立的小小山坳里,零星散落着几户人家。
“这儿算是条件好的,很多村民都生活在对面高山上。”木蜡村村支书冉建伦告诉记者,木蜡村有四个村民小组,只有第一组所在地的条件相对较好,能够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其余三个小组的自然条件都极其恶劣,“四组50多户人家都居住在火石面上,天一晴就没水喝了!”
海拔1100多米的火石面
天干缺水下雨涝
火石面不通公路,从木蜡村一组步行到此,需要近两个小时。
在一小块一小块山顶平坝上,到处是风化严重的石灰岩,石漠化严重。地里的苞谷、土豆等农作物矮小、瘦弱。
村民的房子以木结构和土坯房为主,陈旧破败。村子里静悄悄的,难得看见人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冉建伦带着记者在村子里转了一圈,终于在一块苞谷地里,找到了头发花白、正用手从泥土里扒拉苞谷苗的万国娟老人。
“雨落大了,苞谷遭水淹了!”69岁的万国娟满脸皱纹,脸庞黝黑、瘦削,干枯的手掌上满是泥土,“比不落雨还是要好,天一干,水都没得喝。”
雨下大了就闹洪灾,没有雨就闹旱灾!恶劣的自然环境是火石面村民贫困的根源,算上在外务工人员的收入,现在四组的年人均纯收入也不到2000元。
“喀斯特石灰岩地区,保水性差,渗水严重,天一晴就干了;雨落大了,来不及渗漏,多余的雨水就淹没了庄稼地。”冉建伦告诉记者,一旦发生旱情,村民要步行一个多小时到贵州境内挑水喝,山高路陡,因挑水摔伤的村民不在少数,“摔伤了,无法出去治疗,丧失劳动力,就更穷了。”
其实,不仅仅是火石面棘手的难题让冉建伦犯愁,全村近10%的农户因病或因残引发的贫困同样是一道难以解决的问题。
车祸导致贫困交加
七旬老人撑起一个家
木蜡村一组,半山腰上,绿树间有一户人家:水泥砖砌就的厨房外墙旁,停放着款式颇新的摩托车;推开卧室门,29寸的彩电与破败、歪斜的门板有些格格不入……
乍一看,这是一户在当地还算殷实的人家。
可是,走进屋里,72岁的万国秀衣裳褴褛,满面愁苦地斜坐在有些腐朽的柱子前剥着豆荚。当万国秀无神而无助的眼神被泪水淹没,记者知道,她的内心有说不出的苦楚。
“儿子骑摩托车摔残了,钱用完了,婆娘也跑了!”万国秀抹一把眼泪,7岁的小孙女张雨一脸泥土依偎在身边。
万国秀告诉记者,原先,靠着儿子和媳妇在内蒙古一家煤矿打工,全家人一年的收入也有10来万,在当地算殷实之家。儿子还花了些钱把原先要倒塌的厨房修缮一新,购置了彩电、摩托,一家人的生活让村里人颇为羡慕。
然而这一切,都被2009年的那场车祸彻底改变了!
“儿子脑壳遭了,钱医完了,娃儿他妈跟人跑了!”如今,车祸后遗症让儿子只能做些简单的农活,一家人不仅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上小学的孙女和即将上初中的孙子的生活费更是全无着落。一家人的生计全靠万国秀和75岁的老伴支撑。
三任干部都犯结石病
木蜡村扶贫路在何方
面对木蜡村的种种困境,各级干部也在不断找寻出路。
2010年,木蜡村被列入市级贫困村加以帮扶,市、县相关部门两年来向村里投入大约200万元扶贫资金,建起进山的机耕道,并用剩余资金为一组修了一些水利设施,解决当地烤烟生产的缺水问题。
“我们专门派驻扶贫干部到村里,引导农民发展产业,但收效甚微。”大垭乡乡长罗强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由于当地饮用水硬度极高,外来的扶贫干部水土不服,一连三任干部都患上了胆结石或肾结石。
“比如火石面,我们最初想在那里发展烤烟,但最后发现实在行不通。”罗强解释,“不通路,烤烟种了运不出来,建烤烟房的材料也上不去。”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修建水利设施的材料同样无法运上山,旱涝灾害无法解决。
据罗强介绍,对那些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村民,只能通过高山移民改变命运。大垭乡计划在与务川交界的一处平坝上修建一座边贸集镇,将火石面及木蜡村其余交通不便的村民全部搬到集镇上,“由乡上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商贸,或者发展对土地依存性较小的食用菌等产业。”
而对于像万国秀这样的家庭,村里为他们解决了低保问题,一年补助3000多元,“我们还计划引导他们发展一些对劳动力要求较低的产业,比如蚕桑等,逐步解决贫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