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摞废旧纸堆里能发现什么?
退休在家的陈三嬢从中发现了一个商机!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赚钱机会?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当她把这个意外的小发现“变现”后,经营状况又怎样?
用旧照片书写“平民史诗”
陈三嬢名叫陈薇莉,原是重庆某新闻单位的一位资深记者、编辑。
2009年,当了15年记者、10年编辑的陈薇莉退休。闲下来后,她开始慢慢清理以前的采访笔记和相片。
1989年抗洪救灾、1995年帮助找寻失踪儿童、到川渝搞经济调查……几十年来采访积累的资料和图片有好几大箱。一张张地看,一篇篇地翻,陈薇莉时而看得哈哈大笑,时而心潮澎湃,有时又暗自神伤。她感觉这些资料和图片,就像一部无声电影,一点一滴回放着自己的人生。
“如果把这些资料和图片剪辑、编辑成一本相册,那就是我人生的一部记录片。”这样想着,突然她脑海中灵光一闪,“如果将那些普通人生命中的精彩瞬间采集、甄选、配以文字,再编辑成册,那不也是一部‘平民史诗’吗?”
她决定试一试,“实验对象”是自己的父母。
一本相册让全家人泪流满面
没有对家里任何人提起这事,陈薇莉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她在家里翻箱倒柜,又跑到亲戚家里,找出一堆父母的老照片,然后叫人一一翻拍、修复,以每10年为一小节,从上世纪40年代,一直梳理到2000年。花了一个通宵,将每一节配上文字,最后装订成册,制作成厚厚的一大本相册。
一个周末,全家人聚在一块的时候,陈薇莉拿出自己精心打磨的“礼物”。
“1947年12月20日,妈妈穿上洁白的婚纱,和爸爸喜结连理……”
“1967年,我家住在市中区陕西路40号……”
一段段朴实的文字和一张张老照片勾起了全家人的集体记忆。“爸爸和妈妈紧紧拽着相册,泪流满面,哽咽着半天没说话,兄弟姐妹几人也红着眼睛连连感叹,说我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
陈薇莉说,那天她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帮更多的人“寻找那些流逝的岁月”。
开业第一个月没有一单业务
2010年,陈薇莉的老照片创意设计摄影工作室开张了,她给工作室取了一个非常温馨而怀旧的名字——“家的故事”。因为前期没有任何的宣传投入,开业头一个月,没有接到一单业务。
“眼看好几十万元的投资连‘泡’都没有冒一个,大家都很着急,我当时就劝姑姑放弃。”公司员工之一、陈薇莉的侄女杨雨洁说,由于要翻拍老照片、修片,还要采访当事人写照片背后的故事,费事又费时,成本比拍一般的人像要高三四倍。
“我们搞老照片的创意和设计最低才收1800元,人家一套婚纱照就是好几千甚至上万元。”杨雨洁说,所以当时她就提议,不如学其他摄影工作室,拍点美女的艺术照和婚纱照,挣点快钱。
陈薇莉没有动摇。“全市有700多家大大小小的摄影工作室,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才能脱颖而出。”
机缘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后来,一个朋友得知我的摄影工作室难以为继,恰好他在准备给员工的礼物,便从我这里预定了几本相册,作为对员工的奖励。”陈薇莉说,她清楚地记得,当时,杨雨洁打电话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公司员工集体欢呼了起来。
拿到第一单业务后,陈薇莉和员工们立刻做了详细的策划。
“我记得其中的一个客户父亲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我们拿着录音笔到他的病床前做采访记录,回来后把他讲的内容一字一句地整理出来,再对应相关的相片,写出其中的故事。”杨雨洁说,相册做好后,姑姑专程去送相册。病榻上,那位80多岁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装帧精美的相册,两眼含泪。老人在收到相册后的一个星期后去世,那本相册成了他家人最宝贵的遗物。
“另一位客户为自己24岁的儿子制作了一本成长相册。从这位妈妈怀起儿子,到送儿子出国留学,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例如,儿子写给妈妈的检讨书,儿子做家务的记录,出国前妈妈给儿子写的一封信……那位客户的儿子在美国收到相册后,专门给我打了一个越洋电话,一个劲地道谢。”陈薇莉说,“我终于明白,我们不是在‘贩卖’怀旧,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记录平常人的历史。”
如今,“家的故事”生意越来红火,陈薇莉正在装修新店面,准备扩大经营规模。她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其实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有会意外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