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餐桌上的菜,有本地生产的,也有从外地调入的。近几年来重庆市平均每天要调入两三千吨外地菜,而这些菜中有哪些品种是重庆可以种植却没能争得过外地的?
超市:外地菜占四成
前不久,细心的李女士在沙坪坝沃尔玛欣阳广场店买菜时发现:这个季节,仍有不少菜来自外地。
“你看,小瓜、油麦菜产地写的都是‘云南’——难道这个季节重庆本地不能产点新鲜的小瓜、油麦菜就近卖吗?”李女士很疑惑。
记者在沃尔玛、永辉、重百等大型超市调查时发现,外地菜的身影还真不少:除了云南的小瓜、油麦菜,还有湖北的白萝卜、广西的老南瓜、上海的白玉菇和猪肚菌、河南的大蒜……
“一般说来,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4月,超市里都是外地菜‘唱主角’。”永辉超市较场口店生鲜部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现在这个季节的外地菜还算少的,占四成左右。”
批发:九成葱姜蒜非渝产
江北观农贸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是主城最大的一级批发市场。外地菜往往在这里“集中”,再批发至各超市和农贸市场。
近日,记者到这里采访时,只见市场内蔬菜品种琳琅满目,人头攒动。一辆辆载重七八吨的大货车驶入场内,其中有相当部分挂的是外地车牌。
“从全年来看,盘溪市场日均批发量大约4000多吨,其中六成来自外地。”观农贸总经理张晓强介绍。不过,他强调:由于这里是外地菜进入重庆批发的主要“阵地”,因此外地菜的比例比农贸市场要高20个百分点左右。
“其实有一些蔬菜品种,我们觉得重庆是有种植优势的。”张晓强说,比如葱、姜、蒜有90%来自外地,另外土豆、食用菌、冬瓜、南瓜等品种的外地货比例也不小。而这些,重庆本地都可规模种植。
市农委近年来一直在密切监测外地调入蔬菜的品种及数量。蔬菜产业科科长董鹏说,从近年蔬菜调入趋势来看,重庆蔬菜市场上,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番茄、青椒、黄瓜等茄果类、瓜类蔬菜主要是由外地供应,蔬菜均价相对较高;随着气温回升,每年5至9月,重庆地产蔬菜的比例会提高到70%以上,而外地调入的蔬菜主要是弥补地产菜品种的不足,在此阶段,蔬菜价格也会有所回落。
调查:三大原因导致外调
这些大量依赖外调的品种,重庆不能自产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需要外调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气候原因,导致重庆地产相同品种蔬菜无竞争优势,这类蔬菜以番茄、青椒、黄瓜等为代表。在冬春季节,重庆气温偏低,而种植这些茄果类、瓜类蔬菜需要较高的温度,搭建大棚、用电等方式虽可增温,但成本高,种出的蔬菜“卖相”也未必好。而云南、海南此时气候温暖,不用搭建大棚即可生产,成本低一半以上。在全国商品大流通环境下,从具有种植比较优势的地区调入,成本上更划算。
二是受交通等因素影响。记者在观农贸和市农技总站了解到,像重庆山区普遍种植的土豆,居然排在重庆外调蔬菜品种的前五位。原来,重庆市广大山区种植土豆虽然有优势,但由于交通不便,造成一方面山区土豆难“变现”,另一方面每年还要从甘肃、四川大量调入。
三是有的蔬菜品种,重庆有种植优势却被忽略,比如葱、姜、蒜。荣昌的盘龙生姜很有名,但在盘溪市场内,来自盘龙的姜很少。仔姜主要来自西双版纳等地,大葱主要来自成都,大蒜主要来自郑州。
一位大蒜批发商告诉记者,仅河南的一个县,大蒜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左右,且经多年种植已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大蒜成本低、卖相好。“但重庆规模种植大蒜的地方不多,收购成本太高。”这位杨姓批发商说,重庆没有哪个区县种植大蒜超过千亩的,收购时,要蹲点好几天才可能收到一车货,既麻烦,成本也不低。
前景:地产蔬菜大有可为
张晓强表示,近几年随着重庆蔬菜产业的发展,进入盘溪的外地菜所占比例已由过去的70%减少到现在的60%,本地菜占比上升了10个百分点。增加的这10个百分点,主要来自于重庆地产番茄、茄子和夏秋叶类菜等。
“全国蔬菜大流通的趋势,促使重庆最好种植自己有优势的蔬菜品种,同时挖掘潜力,种植需求量较大的品种。”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田时炳认为,重庆立体气候明显,种菜其实有优势,关键看如何发挥出来。像调味类的蔬菜,目前重庆已实现了辣椒基本自给自足,而姜、蒜等,用量大、耐储存,但没引起相关区县的足够重视。这些品种可以适当发展,关键是要形成规模。
同时,要解决山区的交通、冷链等基础设施问题,以破解蔬菜“运不出、销售难”的瓶颈。这样,既能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又能确保重庆市蔬菜有效供给。田时炳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