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市统计局发布了《重庆“一圈两翼”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报告,报告称,自2006年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以来,“一圈”和“两翼”经济发展都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依然存在发展差距。
人均GDP差距逐步缩小
报告称,从经济增速、财政收入、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看,“圈翼”经济共同推进,“两翼”地区发展略快。
据统计,2007-2011年,“一圈”GDP年均增速为15.4%,2011年达到7762.69亿元;“两翼”GDP达2248.44亿元,年均增长17.1%,增长率高于“一圈”1.7个百分点。
“两翼”的财政收入增长也略高于“一圈”。2011年,“一圈”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8.56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率为41.9%;“两翼”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2.21亿元,年均增长49.8%。“圈翼”财政收入同步增加,但由于“两翼”增速略高,“一圈”和“两翼”的财政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由2007年的6.0倍降为4.1倍。
在“两翼”区县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人口不断向主城地区转移,2007-2011年,“两翼”地区常住人口减少13.89万人,而“一圈”人口增加了116.89万人。“一圈”和“两翼”人均GDP比例由2000年的2.57下降至2011年的2.16,特别是2007年开始,差距缩小明显加快。
产业发展各有特色
从产业结构和布局看,“圈翼”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发展各有特色。
报告称,近年来,“一圈”和“两翼”产业结构走势基本相同,均呈现二产比重逐年提高,一、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的走势,逐步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工业化进程有加快之势,“一圈”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6%,比2007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两翼”工业比重提高6.7个百分点,达到41.0%,其中渝东北、渝东南分别提高7.5、4.1个百分点,达到41.7%、38.7%。
“一圈”产业结构逐步改变了过去汽摩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渐形成了以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多点支撑”新格局,并集聚了全市80%的二、三产增加值,是全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区域;“两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开发,加速特色产业发展。渝东北初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业、工业、服务业。渝东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并依靠民族地区具有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资源的优势,旅游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两翼发展还需加鞭
报告称,从总量看,“一圈为主、两翼为辅”的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从经济总量看,“一圈”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保持在70%以上。从投资和消费看,“一圈”仍然占全市投资和消费比重的大份额,“两翼”占比仍然仅保持在两成左右,份额较小。
从城镇化水平看,“两翼”城镇化率仍然偏低。2011年,“一圈”城镇化率为66.24%,较2007年提升5.0个百分点,“两翼”城镇化率36.84%,较2007年提升7.8个百分点,“一圈”和“两翼”城镇化水平相差近30个百分点,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生活水平上看,“两翼”收入普遍偏低。2011年,主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6元,比“两翼”最高收入的万州多2817元,更比最低收入的巫溪多8910元,“一圈”和“两翼”城镇居民收入最大差距接近9000元;2011年,“一圈”、渝东北及渝东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339元、5978元和5347元,“两翼”比“一圈”平均水平低2600元左右,而收入最高的主城区是最低的巫溪的2.3倍。促进“两翼”地区居民增收,缩小“一圈”和“两翼”居民收入地区间及城乡间差距任务还相当艰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