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2011年度为我市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提出要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热情,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市委副书记张轩出席会议并为获得重庆科学技术奖的代表颁奖。
会上宣读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评出2011年度科技突出贡献奖1人、国际科技合作奖1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79项。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杨士中获科技突出贡献奖,韩国仁荷大学教授裵海英获国际科技合作奖,“电网运行风险理论及其辨识技术”等3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系列微型光谱仪关键技术研究”1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灾害救援应急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研究”等9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黄奇帆在讲话中说,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把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重庆发展的战略选择。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重庆要建成长江上游科技教育中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渝”、“人才强市”之路,把科技创新真正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科技创新催生出强大的发展动力。
第二,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惠及社会民生。只有紧紧围绕发展实体经济,围绕改善民生福祉,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当前,重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工业仍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眼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开发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还要着眼于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通过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农业的根本出路也在科技,推进重庆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此外,要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食品卫生、交通出行、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重大民生需求,推动科技示范,培育民生科技产业,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第三,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关键要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企业的主体作用。要继续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努力通过开放合作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
第四,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市和区县政府要千方百计确保科技投入逐年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采取鼓励性措施,尽快提高到1%以上,重点工业企业要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金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催化剂,风投基金要从目前的10亿元增加到30亿元,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要竭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大舞台,加快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和技术革新能手。要坚持竞争择优,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等制度,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权益保障,并形成崇尚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杨士中院士和重庆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焰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杨士中说,获得突出贡献奖,让他既感到光荣又感到压力,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还要努力为国家做点事,特别是要在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上不遗余力。马焰说,公司的科技成果能够获奖,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充分肯定,近年来重庆在激励科技创新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让广大民营科技企业倍感振奋,今后公司要继续努力,争取为重庆的科技创新再立新功。
市领导翁杰明、徐海荣、卢晓钟、吴刚、谢小军参加会议。
大会前,市领导与获奖代表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