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热浪灼人。有大蒜华尔街之称的山东金乡县,直到下午5点,山禄国际大蒜交易市场内才渐渐热闹起来。
不过,在太阳下苦熬了大半天的蒜农和蒜商却高兴不起来。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只剩下满脸的失望。大多数蒜农和蒜商仍在观望。虽然一个月前,蒜价从每斤1.3元 飙升到了4.2元,但谁也没有想到,接踵而至的却是价格大幅回落,交易近乎停滞。
再过十几天,大蒜进入冷库储存的大幕即将拉开,目前仍不明朗的价格走势也将见分晓。但无论如何,暴涨或者暴跌,都不是蒜农和蒜商所期望的结果。
单打独斗,蒜农缺乏价格话语权
2011年,蒜价一直低位运行,但这并没有让种了30余年大蒜的金乡人退缩。
在鱼山镇小李楼村,褚衍礼和往年一样,把自家的四亩地全部种上了大蒜。村里其他村民,也很少有人因去年赔了钱而少种或不种。“不管价钱高低,该怎么种还是怎么种,这么多年了,种蒜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就好比过去种粮一样。”
拥有60多万人口的金乡县,是名副其实的大蒜之乡。说几乎所有农民都在种大蒜,一点都不夸张。无论是行情好还是行情差,全县近90万亩的耕地中,大蒜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5万亩左右。
“主要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纯粹的基地化生产面积只有1000亩左右,公司或基地加农户的形式也有一部分,但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与大蒜生产“深交”多年,金乡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王乃建坦言,就目前的情况看,大蒜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依然偏低。
在王乃建看来,这是因为与其他农作物“三分种七分管”的生产模式相比,大蒜生产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要想有好收成必须“七分种三分管”,种植和收获环节都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而且种植风险也要比其他作物大,因此很多蒜农都不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规模经营。
规模化和组织化的欠缺,使得“单打独斗”的蒜农们在整个大蒜产业链条中,成为了最弱势的一个群体。在复杂多变的市场面前,由于缺乏左右大蒜价格的话语权,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弱,无论是暴涨或者暴跌,他们都注定要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成本走高,拉升蒜农对价格的预期
据悉,这些年来,大蒜种植的成本水涨船高,一亩地已经超过3000元。
褚衍礼算了一笔账:单说种子,按每斤3元钱算,一亩地就要花费将近1000元;化肥价格也是年年涨,一亩地少说也要400多元;更让人坐不住的是人工费,栽蒜和收蒜加起来每亩超过1000元。
“别看蒜价一度到了4元,就这样蒜农也挣不了多少。忙活8个月,一亩地能落个两千多元就不错了。”王乃建统计后发现,由于气候的原因,今年全县的大蒜普遍减产25%左右,往年一亩地能收到1600多斤,今年只能收到1200斤左右。
趁着前一阵价格好的时候,褚衍礼早早地出售了自家所有的大蒜。面对现在的行情,褚衍礼多了一些洒脱。但更多的蒜农和小蒜商却并不这么轻松,因为前期惜售,大量的大蒜如今还积压在自己手里,最初的美好期盼被现实击了个粉碎。“就是想着还能再涨点,谁知道没涨几天,这价钱就掉下来了。”
其实,即便是在往年,高成本也未必就一定有好价格。2011年,尽管种植成本已经达到3000余元,但蒜价只是在每斤0.5元—0.9元之间徘徊,许多农民只能忍痛贱卖。而2007年到2008年,蒜价更是跌到了每斤5分钱,令许多蒜农和小蒜商血本无归。
但是,越来越高的种植成本无疑拉升了蒜农对大蒜价格的期望值。7月3日,山禄国际大蒜交易市场中大蒜的成交价在3.2元—3.5元之间浮动。这样的价格,并没有吸引到很多的蒜农和蒜商。与往年每天有两三千辆车同时交易的场景相比,现在冷清多了,每天不足100辆车停在广场上,日成交量徘徊在1000吨左右。
许多在现场问价的蒜农说:“现在不是不想卖,而是这个价卖了就要赔钱,如果价格在3.5—4元,我们还可以接受。再说现在根本没人收购。”
储存商,对蒜价影响举足轻重
宏昌集团,在金乡县属于大型的大蒜收储加工企业。往年的这个时节,一天最多能有700多人同时开工,光在岗的质检员就要十几个。但如今,走遍偌大的厂区,丝毫看不到往年红火忙碌的景象。
“实话实说,目前的订单并不多,减少了80%左右。”经理孙启文分析,这与前一阵大蒜价格炒得过高有很大关系。“半干蒜收的时候就要2块多,质量好的大蒜最高收到了6块钱一斤,要搁在往年,现在得有一半左右大蒜入库了,今年基本上都还没开始动。”
2004年开始涉足大蒜收储生意的周小伟,也在等待着市场变化的信号。大蒜刚刚收获时,他曾经收购了2000多吨鲜蒜,并以3.8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着实小赚了一笔。但做完这一单生意,周小伟就一直“闲”着,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关注最新的市场行情。
“交易市场上每天都有几十个客户在观望,想出手的不少,但就是不认可现在的价格,谁也不敢动,因为前一阵涨得太快。”在周小伟看来,现在市场上交易的主要是外地大蒜,本地蒜还压在蒜农和小蒜贩手里,“二道贩子的卖价硬,他有个底线,价钱不到绝对不卖,蒜农原来都以为能涨到五六块钱,也在观望”。
目前,金乡县及周边地区的大蒜产区拥有3300余座冷库,储存量在220多万吨。金乡县拥有加工企业70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100余家。按照测算,如果所有的收储加工能力全部启用,消化现有的大蒜存量并没有太大问题。
金乡县大蒜产业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桂华认为,大蒜产业链条中的储存商具有买家和卖家的双重身份,对于大蒜价格波动影响举足轻重。“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不收储,价格就低,他们收储,价格就高。”
“现在正是短兵相接的时候,顶多再过十来天价格走势就该见分晓了,整个交易量也要上来了,因为入库有时间限制,晚了就会影响大蒜的品质,冷库绝对不会空着。”与很多储存商一样,周小伟这样的蒜商也在时刻准备着。
信息不准,助推蒜价大幅波动
大蒜交易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6月至8月的新收获的库外蒜交易,二是9月份之后冷库蒜的交易。
“前一个阶段,大蒜的产量和需求量都相对清楚明了,而后一个阶段的信息就没那么集中透明,可以说库存量的大小是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杨桂华看来,大蒜产业是最敏感的产业,虚假信息一进来,产生的危害就很大。
自2005年以来,6月至8月的大蒜收购价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差价都在一倍以上,但9月份以后的差价往往不止一倍。与此同时,大蒜的需求完全是刚性的,近年来出口量和国内需求量相对稳定,但市场的供应量一直处于模糊状态。
2007年,金乡县成立大蒜产业信息协会,除向企业、蒜农及农民提供日常的市场供求信息外,每年还会统计发布金乡产区内的冷库蒜存量情况。但是,由于国内其他几个主产区缺乏相应的信息服务机制,凭借金乡产区一己之力,难以让大蒜价格摆脱“过山车”的怪圈。
“比如今年,都知道大蒜减产了,但是全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不准确的信息,助推了大蒜价格的不稳定。”王乃建认为,大蒜减产,很容易让投机商借机炒作。
“大蒜不只是
农产品,也是投资品,500吨大蒜放在冷库里,只要价格一天波动1分钱,总数就是1万元。”从2007年起,杨桂华一直呼吁建立全国性的大蒜信息服务机制。“大蒜产业发展这么多年,信息服务跟不上,交易模式也很原始,如果把金乡的信息服务模式加以复制,全国大蒜入库情况明朗了,不敢说能根治价格暴涨暴跌,但可以有效缓解。”
目前,金乡也在不断探索大蒜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2009年,金乡县成立了专门的有机大蒜产业发展办公室,如今已形成了3.7万亩的种植规模,有机大蒜上市价达到10元钱。与此同时,一批大蒜深加工企业也开始投资建设。
金乡成功果蔬公司董事长王翠英表示,公司开发的“黑蒜”附加值比普通蒜高出几十倍,未来还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消化大蒜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这阵子暂时没有收储大蒜,不是嫌现在的价格高,而是怕这种忽高忽低地不稳定”。本报记者 卞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