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手摇一把笔墨山水的折扇,感受着竹林间阵阵凉风,是不是比“宅”在家里吹空调,更能消除身心的疲惫与暑热。
折扇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物件,它不仅只是纳凉工具,更是中国人表达文化情感的风雅载体。苏、杭折扇闻名天下,代表着中国折扇制作的最高工艺,而我市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荣昌折扇,也曾与苏杭齐名,号称“天下一绝”。
1842年,荣昌折扇业就成立了“颖风公所”
荣昌折扇的历史可上溯到宋代,至明朝永乐年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清顺治十二年,朝廷命四川布政司造进贡扇,如龙凤舟船扇、七夕银河会扇等形制,查蜀地产扇,首推荣昌,别无二地,这说明当时的荣昌折扇已成朝廷贡品。
在清光绪十年所修的《荣昌县志》中记载:“闻折扇始于永乐中,因朝鲜进贡折扇,上喜其舒展之便,命工如式为之,邑中职此业者不下千家万户。每年春旬各郡县客商云集于斯,贩往他处发卖。”
有意思的是,1979年在荣昌县城出土过一块“颖风公所”碑,根据文字考证,早在1842年,荣昌折扇业就成立了“颖风公所”,标志着荣昌折扇的生产由家庭副业转向专业生产。
那时,荣昌折扇正逐步进入鼎盛时期。县城中专业扇铺有200多家,生产半成品的摊子老板百余户,专业生产人员2000多人,年产各种折扇400万把,远销云、贵、陕等地。
即使在民国时期,荣昌县内的折扇经营商号也有60余户,且工艺有所提高,绸面串子、水磨夹子、雕嵌、漆面、泥金、金粉写画等品种十分流行,并且已远销到东亚及欧洲。
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电扇、空调走进了千家万户,折扇的清热消暑功能被取代,生产企业也几乎倒闭。当时,能够按传统工艺流程制作荣昌折扇的也只有三四人,且年事已高,手艺濒临灭绝。
145个工序 以工艺制作精良取胜
其实,与苏州绢绸扇、杭州书画扇相比,荣昌折扇是以工艺制作精良取胜,繁琐的制扇工艺流程分为青山、同骨、棕风、削批子、捆扎等16个工段,总计145个操作工序。可上世纪90年代,如此辛苦才能打制的1把折扇,批发价在1元左右,利润最多仅有0.1元。
1996年,对荣昌制扇世家的后人陈子福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当时,他怀揣着全部家当1000多元,背篼里插着20把折扇,踌躇满志地赶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参展。可是,承办单位却要求他交3000元展位费,他厚着脸皮,磨叽一整天,终于将价格讲成600元,分到了展会二楼最角落的一个展位。
第二天,当如织的人流聚集在荣昌折扇展位前,他才发觉,忙乱之中,居然连宣传单都忘了做。
他干脆吆喝起来:“工艺精良的荣昌折扇,历来与苏州、杭州折扇齐名……”这一喊,吸引了北京文化界的名流和40余家新闻媒体,陈子福的20把折扇卖出了五六百元的“天价”。
如今,65岁的陈子福仍坚守在他的松竹轩扇庄,孜孜不倦地寻求创新荣昌折扇的方法。对于他来说,这除了是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传承制扇家族曾经名闻大江南北的“绝活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