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兴业 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提高小微企业“存活率”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6-21 13:43
报告原文:要大兴创业之风,完善创业激励政策,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激发民间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
一个地区经济要有活力和竞争力,不仅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我市立足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鼓励创业,“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工商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116.53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户数已达97.31万户,占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数的83.5%。
党代会报告中,“扶持创业兴业”被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条。围绕创业兴业,代表们展开了热议。
迈出第一步,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在重庆,有十几万温州人,几乎个个都是老板;在外地,也有几百万重庆人,但大多数都是打工仔。“这个现状就是为什么要鼓励重庆人创业的原因。”党代表、重庆阿兴记产业集团董事长刘英说。
从开小餐馆发家的刘英,深知创业的不易。“每个企业都是从小做大的,迈出第一步,就离成功近了一步。”她说,创业贵在想干事、不怕失败。如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降低准入门槛、补贴资本金、减轻企业负担等,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干事创业正当时,创业者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为。
在刘英看来,创业的关键在于选准合适的行业,最好是自己相对熟悉的行业,干起来更得心应手。她告诫:“创业不能只‘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加强学习,不断创新。有的人刚尝到一点甜头,就头脑发热,好高骛远,结果适得其反。”
对症下药,提高小微企业“存活率”
“一人创业,可以带动3—5人就业,对解决就业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来自潼南县的夏先友代表说,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兴创业之风,以创业带动就业,找准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夏先友在潼南县工商局梓潼第一工商所工作,该所管辖的片区,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了几百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就业岗位上千个。“一些小微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但也有一部分中途夭折。”夏先友在工作中接触到不少小微企业,他了解到,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不都是资金问题,有的是自身定位不准,有的是技术跟不上,有的则是管理不善。
夏先友称,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细化扶持政策,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对发展前景较好但资金紧缺的,可加大财政资金补助和税收减免力度;技术装备落后的,政府部门可以帮他们寻找合作伙伴;暂时打不开市场销路的,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帮助打开销路;有创业愿望却找不到投资项目的,可以帮他们牵线搭桥,从配套加工、服务外包做起。
在他看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扶持措施,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存活率”,更有利于鼓舞创业者信心。
引进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除了要“扶持创业兴业”,党代会报告中还提到“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增长。”
“潼南就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甜头。”来自潼南县的李春燕代表说,潼南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有29万人。“以前,我们每年到沿海地区帮家乡民工找工作;现在,变成了帮落户本地的企业找工人。”
李春燕说,笔电产业落户重庆后,有配套生产厂家在潼南“安家”,一下子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薪酬待遇与沿海地区相差无几,许多外出打工的潼南人纷纷回乡就业。“一来离家近,他们可以照顾家里的父母小孩;二来不必每年来回奔波。”李春燕说,哪怕收入低一点,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家乡。
李春燕非常赞同党代会报告的提法,她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除了扶持创业外,还必须加快产业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前,东部沿海地区正处于产业升级转移的关键时期。她建议,重庆应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地引入渝西和“两翼”地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