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红墙里的领袖们——周恩来实录》 于俊道 著 工人出版社出版
读书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1910年,周恩来12岁;1976年,周恩来78岁。
从他12岁离开家乡到东北始,到他78岁在北京长逝,66个春秋,66个年头,周恩来再也没有回到过那生他养他的古城淮安。
难道他不想回吗?不!他说过,“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他同许许多多的爱国者一样,挚爱自己的家乡,情牵梦绕那片熟悉的土地。也正因此,离开家乡的他,与渴望他回来看看的家乡之间,不曾中断过感人的故事,不曾中断过那种游子深情。
●“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
周恩来为什么一直没有再回家乡看看?如果仅仅是以没时间来回答是难以服众的,周恩来虽然何止日理万机,但多年间的南来北往,一天半天的时间总不至于完全抽不出来。
他的亲戚说:“尽管他在那里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但是他并不怨恨那里的房屋,也不讨厌淮安。他只是不想让他家获得任何特权。事情就那么简单。”
他的朋友说:“周总理没有回淮安,因为他明白,他如果回去,他的各门亲戚马上会得到地方官员们的青睐和特殊照顾……这是难以避免的……”
事情就这么简单。但它的过程却是漫长的,66年啊,从新中国成立时算起,也有27年啊!于是,想念周恩来的家乡人民,从50年代起就不断地有了宁信其真的传说:总理要回来!总理要回来!
伟人归故里,家乡人也多了一番流淌在心底、外溢在脸上的骄傲与自豪。为此,淮安专门拓宽了南门大街等街道,疏浚了文渠,维修了淮安的两座古老文明象征性建筑——文通塔和镇淮楼……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周恩来没有回来,渴望的人们,多少有些失望的人们,又传说起周恩来在飞机上瞰望淮安故乡的故事。于是,飞越淮安的每一架飞机,都被可爱的淮安人民寄予了无限深情,因为他们相信,敬爱的周恩来就在这架飞机上,瞰望着故乡,瞰望着故乡的人民。
可爱的淮安人不可能看到飞机上的周恩来,但周恩来确确实实是在飞机上瞰望过故乡。据周恩来的卫士成元功回忆,周恩来座机每次起飞前,机组人员总要事先把《飞行日志》送呈总理,上边标明何时起飞,何时到达,沿途经过哪些地方等等。凡是看到要途经淮安上空时,周恩来就会感慨地说:“这次经过我的老家上空,如果天气好能让我看看故乡就好了。”短短的话语流露出周恩来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1959年1月的一天,周恩来从广州开完会乘专机返回北京,那天天气特别晴朗,万里无云。当座机快飞临淮安上空时,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不顾飞机的颠簸摇晃,踉跄着走向驾驶舱。成元功怕他跌倒,忙站起来紧跟着他往前走。周恩来进入驾驶舱后,就对正在全神贯注驾驶飞机的机长袁桃园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
袁桃园一听,明白了周恩来的意思,立即回答说:“可以。总理,您坐下吧。”说着,副驾驶站起身来让周恩来坐到他的位置上。袁桃园机长很快地降低了飞机的速度和高度。
飞越淮安上空了,袁桃园转过脸来说:“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圈,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摇了摇头说:“不用了,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赶回北京吧。”直到这时,他才深情地从副驾驶的座位上站起身来并微笑着对机长、副驾驶说了声“谢谢”,在成元功的搀扶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周恩来坐下后,双眼有些湿润,好久没有说话,完全陷入了对生他养他的故乡的深深回忆之中。
●“坚决照中央文件精神办”
1962年中央在北京召开7000人大会。淮安县县委书记邵风翥、副书记王纯高赴京参加会议。
准备赴京之前,淮安县委常委谈了许多问题。在讨论工作之余,有人提出,周总理一直惦记着故乡,可就是一直没工夫回来看看,是不是顺便带点家乡土产,给他这位老乡尝尝,一来表达故乡人民的一点心意,二来也让他老人家高兴高兴,可是,也有人提出,上次送了一些莲子、藕粉等土产去,周总理和邓大姐虽然勉强收下,却付了100元钱,并回赠一箱名贵的酒,后来又写信批评我们没有学好中央文件,不一定再送了吧?常委们争论了半天,商量的结果是: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土产也要少带一点,且选带那些最有淮安特色而又最不值钱的。带什么呢?常委们想到了推安的麻油茶馓。
茶馓是淮安特产的一种茶食。和普通馓子比起来,略为精致一点,主要是技术上巧妙。茶馓是采用上好白面用麻油炸成的。环绕成各种形状,有的似一朵正待开放的金菊,有的状如一把木梳,有的如摆尾的游鱼等等。由于做工独特精细,1930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银质奖,是一种触之即碎、香酥可口的普通的油炸面食,驰名中外的名点。当时只有几毛钱一斤,比较便宜。
为了带给周恩来总理品尝,淮安方面特找了手艺最好的师傅,选了上等面粉和麻油,炸好以后,又立即装到一只特制的白铁皮小桶里。一路上,邵凤翥、王纯高更是小心翼翼,一怕丢失,二怕因颠簸而碰碎。因为这里装的是淮安人民的心意呀!
到北京以后,经过联系,邵风翥,王纯高两人亲自把茶馓送到西花厅总理办公室。秘书们都知道周恩来的脾气,当即劝他们把原物带走,说总理是从来不收礼品的。邵、王两位一再解释,说这不是什么礼品,是他家乡炸的一点馓子,只是一点不值钱的东西,不过是表表家乡人民的心意罢了。秘书们再三劝说没用,无可奈何,只好暂时代收下来。
过了两天,邵凤翥、王纯高两人被电话召到江苏代表团秘书处。两人一见那白铁皮小桶,傻了眼,知道茶馓被退回来了,周恩来办公室的一位秘书再三向他们解释说:“你们的心情,总理完全理解。但是,总理说,茶馓一定不能收。为了这点茶馓,你们用白铁皮做桶子,这也是个浪费……”
还有什么话好说呢?邵凤翥、王纯高两人沉默了半晌,又恳切地对秘书说,“这样吧,已经带来了,总不好再带回去。千里迢迢一片心,我们就照收粮票照收钱,请你还给总理带去吧!”
就像一个长年在外的游子看到了久别的母亲一样,周恩来神情专注地览视着机翼下的故乡淮安!也许他怕打扰机组人员的驾驶,也许他已沉浸在对故乡一桥一巷的回忆之中,周恩来只是看,没有说一句话。当时也在飞机上的周恩来经济秘书王扶林回忆说:“总理12岁离开淮安,虽然没再回去过,但他对淮安有很深的感情。那次他在飞机上看淮安,我也在飞机上。事后,周总理对我说,他看到了文通塔、里运河都没什么变化,只是鼓楼附近的街道好像变了……”
秘书笑了,他说:“你们的主意,我们早给总理说过了,不行!你们过去不是送过一次莲子、藕粉吗,总理付了钱,你们这次又来了。要是再收下来,以后还会有人送的。总理再三嘱咐,茶馓一定不能收,还叫我带给你们一份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文件,要你们好好学习……”说着,递给他们一份文件,上面有周恩来亲自用铅笔写的批示:
“请江苏省委、淮阳地委、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一下,坚决照中央文件精神办!”
邵风翥、王纯高仔细读了周恩来的批示,内心深受感动,周总理是这样的严于律己,这样的廉洁奉公,一丝不苟,真是令人崇敬啊!
周恩来的秘书要走了,邵凤翥、王纯高两人含着眼泪请求秘书转告周恩来总理:“感谢他老人家对故乡干部的教育。我们一定要以总理为榜样,发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我们一定记住他对家乡干部的教诲,永远记住,世代相传……”
●年轻人应该到基层去锻炼
自从1939年那次绍兴之行后,周恩来就没有机会再到绍兴了。全国解放后,周恩来身为国家总理,更无暇与亲属联系,但他仍通过他的叔父周嵩尧,给绍兴王家寄来他与邓颖超、周嵩尧在中南海的合影,并转告各位亲属:“务必在新社会中加强改造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王贶甫1954年见到过周恩来,再次见到周恩来是1959年10月,当时他已任绍兴市副市长,来京出席民建、工商联代表会议,中央统战部在北京饭店举行宴会,周恩来及其他领导也来了。在祝酒时,周恩来到浙江省的代表席上,高声问:“老表在哪里?”
王贶甫迎上前去问候周恩来,周恩来向陈云和其他领导介绍说:“这就是我的绍兴老表。”这时浙江代表才知道王贶甫与周恩来是表兄弟。
几天后,周恩来接王贶甫到中南海家中共进午餐。席间问道:“记得抗战时我来到绍兴,你是电厂职工,怎么现在是工商界了?”
王贶甫讲述了战后电灯公司管理乏人,董事会聘他为副经理的经过,以及解放后筹办工商联和组建民建绍兴市委的情况,周恩来听后频频点头,鼓励王贶甫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说:“工人能从公私合营转国营,这是社会主义方向。”
周恩来在席间又询问王贶甫的子女情况,对王家的人从不宣扬和他的关系,感到满意,并说:“王戌给我的来信都收到了,为了不妨碍他的进步,所以没有给他回信,希望转告他,在现职岗位上努力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的表妹王逸鸣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律系,后人浙江干部学校学习并分配到湖州。因嫌工作艰苦,便不辞而别,到北京另找工作。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无奈写信给周恩来,周恩来请成元功将她接到中南海。
面对这位远离家乡的小表妹,周恩来夫妇十分关心,当得知她是从单位不辞而别、悄悄跑来北京时,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一个参加了革命工作的同志,怎么可能目无组织,毫无纪律,私自离开工作岗位呢?这是严重的错误行为。”并给她讲了很多革命队伍中纪律重要性的道理,要她作出检讨。
王逸鸣认识到自己错了,回去写了检讨,共写了3次。第一次,周恩来看后说:“只写了事实,没有接触思想,不行!”又耐心地对她启发教导。第二次检讨写来,周恩来看了又说:“这次比上次好一点,但还是不深不透。”直到第三次才给予通过,并将她的检讨寄到浙江省委,再转到湖州。
不久,王逸鸣被分配到最高人民法院检察署研究室工作。周恩来知道后说:“不行,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娃娃,怎么可以分配到中央机关,而且搞研究工作,应该到基层去锻炼。”
随后,王逸鸣服从分配,到东北一个县的地方法院工作。后随爱人调到北京工作,但不敢告诉周恩来。直到1956年王逸鸣病重住进通县结核病防治所,并查出患肺癌,邓颖超知道后将她接到北京,并住进北京友谊医院,虽经多方努力,终因此病为绝症,回天无力。
王逸鸣病危时,周恩来接到通知,凌晨1时赶往医院看望。后来周恩来与王逸鸣之姐王去病回忆当时情景时说:“当时简直不认得是王逸鸣,瘦得皮包骨。由于激素打多了生出了胡子,她已不会说话,但认识我,拉着我的手一直流泪。”说到此,周恩来心里十分难过。王逸鸣在周恩来离开后不久去世。
王去病是周恩来的另一位表妹,1939年周恩来绍兴之行时,曾题词嘱她“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此后,直到1973年王去病来北京治病,周恩来才又一次见到她。
在中南海的家宴上,周恩来问起王去病的情况和王贶甫去世的原因及其子女情况,当得知王贶甫的两个儿子王京和王耆均在北京工作,周恩来赞叹说:“这两个孩子从来没有找过我,很好。”
王去病说:“他们从不宣扬和你的关系,只靠自己的努力。同时我在工作时尽量不犯错误,可是一旦思想跟不上形势有个什么差错,会影响你的。所以我也就不宣扬我们的兄妹关系。”
周恩来沉思片刻说:“我也会影响你们的。”
这一句寓意深刻的话,使王去病顿感心酸,从此王去病再也没有见过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