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无异味,分区明确的诊断室、观察室……坐在九龙坡区走马镇卫生院输液的陈齐忠竖起了大拇指:“这么好的条件,哪里还用得着到大医院去挤哟!”
这么好的卫生院离家还只有5分钟路程,令老陈高兴不已。他算了一笔账,自从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后,药费也降了,加上医保报销,“看病也不贵了。”
老陈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直辖15年来,特别是2009年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着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力促全市卫生改革与发展迈进一大步。
基层卫生条件好了
看病不用出远门
直辖之初,不少基层医疗机构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医疗用房破旧、设备老化,即使设在群众身边,也无人问津。
直辖以来,我市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较直辖前增长1.5倍,已基本形成以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区县医院为骨干,乡镇、社区全覆盖,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去年底,我市实现了每个镇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80%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90%的乡镇卫生院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率达到75%。
我市还遴选出24所医院作为“三甲”创建单位进行改造升级,这些医院分布在主城二环、区域中心城市及80万人口以上的大区县。截至目前,市五院、垫江县中医院已通过“三甲”医院验收,全市三甲医院已达到19所。
药品按进价销售
基层看病药费降低了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主要依靠以药养医,医生重复用药、滥用药的现象时有发生。降低药价,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成了老百姓的期盼。
从2010年2月25日起,我市分三批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到去年1月29日实现全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去年6月27日,基本药物制度又覆盖到所有村卫生室,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村两级全覆盖。
不仅如此,为了满足本地常见病、多发病基层用药需要,去年我市还邀请99名全科医生遴选出205种药品增补进目录,涵盖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炎等20余类常见病。增补后,基本药物品种达到了512种,该目录还将定期调整,基本可满足市民普通用药需求。
为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抑制药价虚高,2010年3月,我市成立了重庆药品交易所,在全国首创药品电子挂牌交易方式,实行公平公开、阳光交易,并于当年12月29日正式上线交易。全市范围内的公立医疗机构统一进入药交所采购药品,开具的药品价格最多只能在药品成交价的基础上上浮15%作为成本费用。截至去年底,重庆药交所上线药品达2万多种,交易额突破50亿元,药品采购价平均下降28%,为群众看病节省10亿元药费支出。
医保覆盖率超过95%
老百姓看病有保障了
“我的腿病终于好了!”家住弹子石正街的冯智珍说,近年来,南岸区增设的重大疾病补助让她受益不少,“算下来,看病只掏了1/3的钱。”
享受到医疗保障的不仅是冯智珍。直辖以来,我市城乡医保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市参加医保的人口达到3141万人,医保覆盖率超过95%,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
同时,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今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将由去年的每人每年200元提升到240元。居民医保在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6万元。职工医保大额医疗互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50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达到53.2万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无到有
城乡居民免费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6月7日,家住渝中区上清寺社区附近的颜曦来到上清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产前检查。怀孕5个多月的她凭孕产妇保健卡,可免费做5次产前检查,这是她第3次做产检。
目前,我市已初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的有11类41项服务,除了孕产妇保健外,还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儿童保健、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每年每人达25元,部分区县达每年人均32元左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市卫生局局长屈谦说,目前,由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6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07个,老百姓能就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此外,我市已将适龄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待孕妇女补服叶酸、孕产妇住院分娩和新生儿保险扩大到了全市,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市政府还统一购买保险对先心病、脑瘫等14种重大儿童疾病实施医疗补助,患儿家庭最高可享受医疗费用90%的政府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