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了四十多年的夏布,祖祖辈辈都是靠这个,离不开了啊。”重庆市荣昌县龙集镇新仓村72岁的文世洋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将丝线穿扣在木质的羊角织布机上。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麻布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已被评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县有着300多年夏布织造历史,被誉为“中国夏布之乡”,《荣昌县志》载有“各乡遍地种麻,比户皆绩机抒之声盈耳”,早在清代就出口到朝鲜、日本及南洋一带。
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加工胚布及加工成品,三百多年来,夏布的织造技艺一代传一代,至今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6岁的颜太敏织了24年的夏布。她说:“小时候看奶奶织布,我就在旁边替她绕线。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还有田地要照料,我就靠这个没出去打过工,一个月能有1500元左右收入。”
在荣昌县,数万农民依然从事着数百年前祖先流传下来的夏布制造技艺,并以此获得农业之外的收入。仅加合织染有限公司一家,2011年出口到韩国和日本创汇3000多万美元,带动近万农户。副厂长黄安中指着加工车间正在用夏布加工的衣服说,这些都是韩国的订单,昨天刚发走了两个集装箱,供不应求。
荣昌折扇是中国三大名扇,明末清初作为贡品入朝,有着300多年的制作历史。鼎盛时期该县3000多人从业,年产折扇500多万把,远销泰国、印度、缅甸等地。
64岁的陈子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生于折扇世家,13岁正式进折扇厂做学徒。“小时候父母在折扇合作社做扇子,我们小孩子就在扇渣堆里打滚和捉迷藏。七八岁时常常到邻居肖拭尘家看他画画,回家自己也拿个铅笔开始画,慢慢地就喜欢上了折扇绘画。”他说,因为被看中有绘画天赋,他被安排学习工艺扇制作,其后30年因工作调动未从事该行业,直到1996年为给儿子上大学赚学费而辞职开始专业折扇制作。
由于恶性竞争和现实需求的变化,折扇业开始变得不景气,一把扇子只卖20元,有的低端扇一把仅赚五毛钱。陈子福坚持做传统的精品扇,普通丝绸扇约400元,夏布扇1500元,棕竹扇近2000元。其中,夏布扇是他1997年首创,将两种生长于此的传统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如今,陈子福每天仍然坚持绘画折扇约6小时,即使冬天到北京儿子家也要带着材料去做扇子。他说:“做扇子已经是我的人生轨迹。我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就是喜欢做扇子,而且越来越有兴趣,我的扇面几乎每一个都不一样。”
“荣昌祖祖辈辈靠折扇吃饭,我从小吃这碗饭长大,到了这个年纪,我只想做好扇子,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好在带的两个徒弟都很不错,希望他们能继续传承这项文化遗产。”陈子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