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秦莉娟将和同班40多名同学,到新马制衣重庆分公司顶岗实习。“我想好好干,留在这个企业!”秦莉娟对未来充满期望。
今年20岁的小秦,是丰都三合镇滨东路社区移民。她比同班多数同学大两三岁。原来,两年前小秦高考时没考上理想的大学,于是又转到丰都三峡职业技工学校服装专业就读。“学好技术,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小秦道出其中原委。
近年来,丰都通过订单式招生、菜单式教学和保姆式服务,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
“闭门造车”致就业率低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三峡库区移民县——这两顶沉甸甸的“帽子”,意味着丰都有数万人需要解决温饱、安稳致富。
“过去,我们重点对移民和贫困家庭子女进行培训,但因为是‘闭门造车’,效果并不理想。”丰都县就业局副局长李秋涛说。
那时,由于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是“两张皮”,学生学习两三年后,到企业去依然要从头学起,企业还要花钱进行再培训。这样的毕业生不受企业欢迎,就业率低,反过来也将学校逼到“绝境”——以三峡职业技工学校为例,学生最少时只有40多人。
探索“三式”培训和服务
2006年,丰都对职业教育进行反思,决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培训。这一年,三峡职业技工学校与丰都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始按新方式进行培训。
在招生环节,采用“订单”式招生。学校在招生前,根据本校优势专业和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专业设置、招生人数按企业开出的“订单”来落实。缝纫维修专业试用期月薪就有两千多元,但根据企业订单需求,丰都全县每年该专业只招10人左右,确保了学生毕业时都是“抢手货”。
在培训环节,按照企业开出的“菜单”授课。李秋涛告诉记者,学校与企业采取联合培养方式:企业派经验丰富的员工到学校授课;学生为期三年的学习中,最后一年要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期满后回校补习实习期间发现的知识缺漏;毕业时,学生得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企业考核双重认证,才能获得毕业证书,进入企业工作。
三峡职业技工学校的曾进老师,在某制衣企业维修部上班,曾被企业外派到约旦工作过两年,经验丰富。“我们的课程,全部按企业要求来做,上午学理论,下午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曾进说。
在输出环节,则实行保姆式服务。毕业生进入企业时,学校与县就业局要派人到企业,帮助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学校还要派老师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核实企业履行劳动合同的情况。
促进“安稳”与脱贫
“奋发学技艺,艺精争高薪。”在三峡职业技工学校三楼实习车间,红底白字的标语很是醒目。
几百台电动缝纫机按企业规定的间距摆放,刚进校的学生在学着打布片,而进校一年多的学生,已在按流程做成衣。在展示厅内,女式正装、远洋轮上的船员制服,都是学生们的“习作”。
实施“三式”培训和服务后,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上升,近几年达到99%。新马制衣重庆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近几年丰都提供的毕业生素质较高,进厂后一般不到一周便能成熟手,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通过培训,也改变了学生的人生。2009级的杨勇,生于栗子乡一个贫寒农家。当初到三峡职业技工学校学习,主要是冲着免学费、生活有补助来的。在主城一家电子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利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回乡开起家电维修部,现在每月生活无忧。而杨勇留在企业内工作的同班同学,现也有好几人成了“线长”。
“我们招的生源,约20%是三峡移民,70%来自贫困家庭。”李秋涛说,参加培训,学生三年的学费全免,每年还能享受政府1500元的生活补助。这大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同时用较低的成本让孩子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自2006年以来,全县已有近两千人通过职业教育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的家庭也实现了“安稳”、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