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凌晨4点,江北机场。重庆海关驻机场关员梁爽,向当天最后一架深夜航班发出指令:“报关检验正常,允许飞往阿姆斯特丹。”今年春节过后,梁爽和他的同事就开始了通宵职守,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江北机场每周起降的国际航班,增加到222架次,这个数目几乎是重庆直辖之初的10倍。
国际航班的频繁起降,使重庆这座15周岁的年轻直辖市,初步建起了与世界连通的开放桥梁。
从设立直辖市到“314”总体部署,再到全国五大中心城市……
中央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重庆创造了扩大开放的条件
1997年6月18日,重庆史册上一个伟大的纪念日。
在沿海经济特区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的前夜,“直辖”赋予了重庆推进改革开放的基础和勇气。在推行外商投资“一站式”办公、引进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等一系列探索后,2001年4月25日,北部新区建设在响亮的礼炮声中正式启动。北部新区开发之初分为两片,分别由高新区和经开区这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代管。“这种模式创新非常奏效,北部新区就像一台推土机,高新区和经开区则是两台强劲的发动机。”一名北部新区的老干部回忆说。经过10年开发,北部新区不仅完成了“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任务,还为重庆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提供了经济支持,此外,北部新区也成为重庆外资企业最集中、民营经济最活跃、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经过前10年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2007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007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为重庆提出“314”总体部署,成为重庆深化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契机。此后,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并获批了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重庆探索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从老工业基地到汽摩之都,再到笔电基地……
重庆抓住机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搭好“骨架”
今年1-4月,重庆外贸进出口达135.3亿美元,增幅继续位列全国第一。135.3亿美元,这个数目已是1997年重庆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的9倍!直辖15年来,重庆在全球化浪潮中,成功完成两次产业转型,成为了声名远扬的汽摩之都和笔电基地。“全球产业转移一波接一波。”市外经贸委主任王毅说,重庆拥有国家赋予的优良平台,亮出城市形象,就能获得机会。今年5月17日,第十五届“渝洽会”隆重开幕,吸引7000家国内外客商来渝参会参展,共享重庆机遇。不仅仅是“渝洽会”,这些年来AAPP、世行年会、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高交会、重庆香港周、重庆台湾周等,由重庆举办的全国、洲际、国际会展活动越来越多,重庆的国际知名度也随之不断上升。
在赢得国内外的关注和源源不断的项目、投资的同时,重庆的视野也不断扩大。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都不再是一个空泛的理论。
2001年6月,力帆足球俱乐部引进越南头号球星黎玄德,力帆集团借此事件在当地造成的轰动效应,顺利打入越南市场;这一年年底,长安集团与美国福特签署合约,成为福特在华惟一轿车生产合作伙伴。
随后3年,重庆的汽摩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年代”,隆鑫、宗申、银翔等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2004年,重庆汽摩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18.6亿元,成为重庆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重庆也因此得到了“西部汽摩之都”的美誉。
但重庆并没有被赞美和荣誉迷住双眼。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汽车城底特律风雨飘摇。重庆看到了产业单一的局限性,于是新一轮转型随即启动。这次,重庆瞄准的是笔电产业。要在内陆开展加工贸易,布局笔电产业谈何容易。当时,我国沿海地区经过近10年布局,笔电基地才初具规模,重庆没有靠海靠边的地利,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后来居上?这次,重庆得益于中央赋予的政策:用保税港区解决了加工贸易所需的保税物流问题;同时,又创造出“垂直整合”的加工贸易新模式,提高本地配套率,解决了进项物流难题。这种模式得到了惠普、宏碁、华硕、富士康、广达等世界笔电巨头的首肯,随之携手落户重庆,布局年产能力1亿台的笔电基地。
从长江黄金水道到渝新欧铁路,再到“一江两翼三洋”……
重庆变腹地为前沿,全力打造对欧合作桥头堡
“重庆造”笔记本电脑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还要出口到全球。不开通几条快速高效的国际通道,重庆还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笔电基地。如何克服地理劣势?这是重庆开放必须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在中国地图上,重庆偏居西南一隅,为群山环抱。无论是长三角抑或珠三角,距离重庆的直线距离都在2000公里以上。
过去,重庆货物出口只能先向东,运输到上海,装船后南下穿越马六甲海峡,再转向西北前往欧洲。这一绕,比直线到欧洲距离多出来足足2万公里。“能不能直接向西走?”如果通过兰州经乌鲁木齐,将我国的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的国际铁路干线相连接,重庆与欧洲的距离将大大缩短。
重庆迎难而上。经过与俄罗斯海关署、边界建设署、哈萨克斯坦海关……展开数十轮谈判,并经过三次实验运行,终于在2011年4月5日,全线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重庆由此实现惊人“转身”,一跃成为中国内陆通向欧洲的桥头堡。
除了“渝新欧”,重庆构建“一江两翼三洋”交通战略取得的其他成果,同样令人关注:2010年5月,重庆开通的铁海联运大通道,沿重庆-深圳(盐田)-欧洲的路线将重庆货物运抵欧洲,比从“长三角”出发还快两天;2010年9月,重庆开通直飞欧洲电子产品国际分拨点的货运航线,比沿海地区采用航空运输快两个小时,且运输距离更近,运费更便宜。如今,从重庆飞往全球的货运航班一周就有66班。而在两年前,重庆的国际货运固定航线为零。虽然,开辟了新的铁路、航空物流通道,重庆也没有丢弃传统“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并对它进行上档升级。2008年12月,依托三峡工程蓄水方案的实施,重庆提出“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计划。经过多年打造,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唯一拥有一级航道、5000吨级深水码头、水运一类口岸和保税港区的地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开辟,必定将加速重庆参与世界分工。“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专家李勇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