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正向工业化后期转化,但是城市化滞后。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重庆仍然需要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这是由重庆的特殊市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既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既然重庆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理所当然,重庆应争取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而且最终目标应当成为第三类型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
当前重庆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重庆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仍处于工业化尤其是“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之中。经典的工业化理论认为,判断工业化阶段与水平的标准主要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方法包括钱纳里等人基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划分,基于霍夫曼系数的划分,罗斯托基于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的划分,联合国基于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的划分等。
上述理论与方法均来源于其他国家经验。中国社科院陈佳贵等根据中国国情与数据的代表性、可采集性,选择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三次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提出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按此衡量重庆发展水平:从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看,目前重庆人均GDP达到了5300美元,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0年重庆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仅为8.6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大于三产,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从工业结构来看,2010年重庆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3.4%,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从城市化率来看,2010年重庆城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5%,进入工业化中期。按户籍统计,城市化水平仅有38.4%,没有达到工业化中期标志值。从三次产业就业比例来看,2010年重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44%,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重庆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正向工业化后期转化,但是城市化滞后,重庆仍然需要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重庆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重庆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重庆工业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回顾100余年发展历史,可以说,经历了四次“跳跃式”发展。
前两次“跳跃”,都跟战争相联,与国家安危有关。第一次“跳跃”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工业的精华,凡是能搬走的,几乎都搬到了重庆。共搬迁重要工业企业近400家,其中包括“洋务运动”时兴办的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工厂,它们是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的长安、建设、重钢的前身。卢作孚先生的民生轮船公司完成了被称作“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大搬迁,中国工业的血脉在重庆得以延续。内迁企业在山城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恢复生产。本地企业也得到发展。到1945年,全市工业企业达到1500余家。重庆工业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第二次“跳跃”是在三线建设时期。1964年,美国把战火燃到我国南边近邻,苏联在北部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国家以临战状态开始了“三线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基地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与其配套还新建扩建了机械、电子、冶金、化工、航天和核工业等一批企业,沿江还布置了船舶工业。西南铝加工厂、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厂、四川仪表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即是三线建设时期兴建的重点项目。三线建设持续了十余年,三线建设结束不久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重庆工业固定资产、工业产值一举跃升为全国的四五位和六七位,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基地。
重庆工业基地形成的独特路径带来几大缺陷:一是按打仗要求组织经济建设,生产生活设施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些都成为工业经济正常运转的障碍。二是重要工业企业按临战部署建设,按照国家指令运转,一旦面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性矛盾格外突出。三是生产力布局不合理。抗战期间,为了躲避轰炸和方便取水、运输,工业企业一般散点式布置在两江河谷;三线建设期间,按“靠山近水扎大营”原则布置企业。历史形成的布局妨碍社会化分工,也妨碍城市化进程。
重庆工业的后两次“跳跃”,是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三次“跳跃”是在计划单列时期。1983年,中央决定在重庆开展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实行计划单列体制,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重庆拥有了与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开启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国家的扶持下,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走出了军民结合的新路子。在促进军工企业改造为军民结合型企业,在军工企业和民用工业企业之间建立协作配套的基础上,崛起了汽车、摩托车工业。调整三线工业企业布局,根本改善了一批重要企业外部生存条件,也为内陆首批建立的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造了条件。在计划单列时期,重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1990年,全国城市按国内生产总值排序,重庆位列第五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
第四次“跳跃”是建立重庆直辖市以后,重庆直辖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了体制条件和发展机遇。1997年重庆直辖恰逢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衰退,重庆工业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调整时期,包括“壮士断腕”式关停并转企业,终于凤凰涅槃,浴火新生,2002年整体扭亏为盈。其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到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4793家,销售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737家,过10亿元的企业有163家,过100亿元的有13家,长安集团过1000亿元。重庆工业产值和全市生产总值均突破万亿元大关。特别是近两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汽车摩托车产业“一枝独秀”局面得到改观,以电子产业为主体的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重庆工业进入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新时期。
还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计划单列时期,重庆承担上缴中央财政的任务比沿海好些省份还多,为国家大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二是重庆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幅员面积和人口成倍增加,都造成人均发展指标低于全国水平,但经过努力又赶了上来。改革开放30多年重庆工业在创造就业、提供税收、促进对外贸易和带动城市化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制造业仍是重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工业的主体是制造业。制造业行业众多,产业链条长,可以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制造业的投入涉及到农业、矿业、运输业,产出涉及到商业、贸易、运输等产业。制造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凝结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都在制造业领域。制造业生产过程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产业配套等方面的资源组合,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资源配置水平。
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将长期看好。随着全球人口增多、收入增长,特别是我国经济长期繁荣,内需扩大,将创造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制造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在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的同时,不断带来众多新兴产业和新材料、新产品的出现,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重庆仍然应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这是由重庆的特殊市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过去我们概括重庆基本市情常说,“大城市带大农村”、“东北现象与西部现象迭加”。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基本市情仍未根本改变。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快工业化进程仍是当务之急。按户籍人口计算,市域内2/3人口仍是农业人口,城市化任务仍然很重。在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继续下降。服务业的大发展通常在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实现,而且服务业的发展还必须建立在制造业坚实发展的基础上。必须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才能创造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重庆需要继续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也是与国家对重庆市的定位分不开的。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对重庆市的定位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这个定位,既体现了对重庆工业历史性贡献的肯定,更寄予了对重庆工业长远发展的厚望。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我国要加快实现现代化,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需要有若干个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作基础;我国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有若干个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作支撑;我国要坚实地走在世界大国的道路上,必须保持相应的国防实力和战略威慑力,需要以若干个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作后盾。重庆,应当是这样的制造业基地,这维系着国家的根本利益。
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
在全球地域分工中,世界上制造业聚集的地域可以称作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例如,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的芝加哥、洛杉矶,日本的东京、神户、大阪,都曾经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绝大多数工业产品产量保持世界第一位或前几位。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我国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已经出现了一些制造业聚集地,有可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
按照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来料加工型,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第二类是生产车间型,即原材料和零部件本地化,跨国公司控制住研究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类型的层次要高一步;第三种类型是既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生产采用本地加工制造与全球范围内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三类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能够获得生产价值链的最大利益,对全国以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
既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既然重庆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理所当然,重庆应争取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而且最终目标应当成为第三类型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
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从量上说,必须有规模优势,总产出在国内城市位居前列,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某些产业和某些产品在国内以至世界上占据重要份额,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有重要份额;从质上说,必须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是自主开发,也可以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且要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还要有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地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重庆已经有一些产业和产品在全国以至世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计算机终端设备制造,即将形成2亿台生产能力,汽车产能将达到400万辆,摩托车产能将达到1200万辆,它们都在全球范围具有举足轻重地位。还有一些产品,已经具备争夺全国单项冠军以至世界单项冠军能力,例如大型变压器、大中型柴油机、小汽油机、齿轮加工设备、齿轮箱、增压器、仪器仪表、铁路货车、地铁轻轨车辆、特种船舶、高精铝材、氧化铝、醋酸、聚乙稀醇、聚氨脂塑料、船用中厚钢板、锅炉钢板、玻璃纤维等。目前在重庆处于初始阶段与快速成长阶段的过渡期,已有一定基础,有可能实现异军突起和跨越式发展的新兴产业或产品有电动汽车、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楼宇设备等。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除了相关企业自身努力并形成地区合力外,政府要努力培育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硬环境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交通物流、能源供应等方面的优质服务。软环境包括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科技教育环境、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与保护、融资渠道与外汇交易市场、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