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5月22日上午8点,江北区石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谭睿来到景园社区18栋18-4门前,敲了许久,门里仍没有反应。
“唉,又被‘放鸽子’了。”谭睿有些自嘲地说,虽然头一天已提前和这家人打电话约好时间上门随访,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谭睿只好往下走了两层,来到16-1门口,接着敲门,不巧的是,这家也没人……
免费上门随访却常被“放鸽子”
“被‘放鸽子’是常事。”谭睿搞不明白为何会这样。他说,上门随访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主要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慢病病人、孕产妇等群体,由基层医疗机构免费提供。以慢性高血压病人为例,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每年要提供4次面对面的随访。在随访中,要给病人测量血压,看是否存在危急情况,询问疾病症状、服药情况等,并指导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居民来说,这是件好事。谭睿举了一个例子,家住景园社区16栋的邓昌国今年70岁,由于平日里没有任何高血压症状,邓昌国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还是谭睿上门随访时发现的,当时血压已高达180/90。在服药的同时,谭睿还叮嘱了很多注意事项,比如邓老最喜欢吃的肥肉,必须戒了。如今,邓昌国的血压已经降到120/90,接近正常范围。
上门随访是件好事,可怎么就不受待见?石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柯以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多年,他认为,这其中不乏经济原因。石马河辖区内,低收入群体多,吃低保的更多,“饭都吃不起,哪还顾得上生不生病?他们也怕万一查出什么病来,会增加经济负担。”柯以弘说,居民还怕泄露身份,对上门服务比较抵触。
天天跑还是顾不上700名病人
“但还是得跑呀。”谭睿说,目前石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由于部分地区在拆迁,他们仅负责了景园、玉祥、玉带山等社区的慢病病人。即使如此,辖区内也有2100名左右慢病病人,但中心公卫科总共只有3人,这就意味着一个医生要管700名病人,且每3个月就必须随访一次。
“我天天都在外面跑,还是跑不过来。”谭睿算了一笔账,他每天会提前预约十二三位病人,运气好时,能随访到六七人,运气不好,只能随访到两三人。以平均每天随访5名病人计算,一个月也只能随访150人,3个月也只有450人。
这样的尴尬不仅在石马河社区,在全市都普遍存在。一般基层医疗机构公卫科只有三四名医务人员,却要负责60岁以上老年人、慢病病人、孕产妇、0—6岁儿童等多个群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像谭睿这样一名医务人员管几百名慢病病人的情况在我市普遍存在,有的基层医疗机构所辖范围更大,医务人员要管理的病人更多,加上交通不便等原因,服务难度更大。
“有的病人还不配合。”谭睿说,几天前,他曾随访一名高血压病人,这位病人是低保户,才开门就露出很不屑的表情:“你又不送药给我吃,量血压有啥子用嘛?我还要去打麻将。”说完这话,也没让谭睿进屋,就直接出门去了。
考核指标不科学
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了年底,还要进行考核,并与工资效益挂钩。
“但考核指标却并不科学。”柯以弘说,以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率为例,重性精神病人要按地区总人口的1%实施管理,石马河片区有5.3万余人,即石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管理500多名精神病人。可事实上,整个辖区目前也只建档了143名精神病人。“只有这么点人,让我们去哪里找人来凑数?”而完不成管理率指标,考核时就会扣分,分低了就会直接影响到工资效益。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来说,要求控制率达到50%,“这就意味着有一半的病人要降到正常水平,连大医院都只能做到百分之二三十,加上这与病人自身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基层医疗机构要完成这个控制率根本不太可能。”
令柯以弘担忧的还有,公共卫生部门的职责如今多下放到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人手本就不够,更难以负荷。此外,协助监督卫生执法机构、食品安全协管等职能,如今也下放到了基层医疗机构。马渝峰就兼任了上述两职,而他本身还是石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后勤人员,要负责日常耗品的采购、水电的维修等工作,只有上下班途中或周末,偶尔发挥一下“线人”的作用。“但作用不大,我又执不了法。通知相关部门后,等他们来了,像那些非法行医的,早就跑了。”马渝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