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评奖结果日前在渝揭晓,《海啸劫波下的孩子》、《蔡锷路二十四号》、《原始森林的诱惑》、《电视人文地理志——重庆》、《陈贵明退媒》5部重庆作品获奖,其中,《海啸劫波下的孩子》斩获“年度大奖”。
这是一部强大的、有尊严的、有内涵的影片
“纪录·中国”是我国纪录片领域的知名品牌,今年,本届活动颁奖仪式首次移师重庆举行。
本土著名纪录片导演雷卫介绍,这与重庆是一座与纪录片渊源颇深的城市有关。上世纪30年代,不少电影公司西迁重庆,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投入到抗战主题影片的拍摄中。重庆,诞生了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电影,也催生了中国纪录片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近年来,重庆纪录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作了《元祖之谜》、《巴人之谜》、《千秋红岩》等一大批优秀纪录片,“渝派”纪录片正逐步走向成熟。
《海啸劫波下的孩子》获得的“年度大奖”是“纪录·中国”的最高奖项。
该片由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携手英、德、法、荷等国家电视台联合拍摄,由艾美奖获得者丹里德执导,分上下两集,时长约75分钟。《海啸劫波下的孩子》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日本“3·11”地震对他们生活、心理的影响。孩子们的纯真在灾难面前显得脆弱而珍贵。
该片已于今年3月上旬在英国BBC二套黄金时间播出,引起巨大反响,英国各大主要媒体都刊登了大篇幅的报道。
英国《卫报》刊登的影评中写道:“极端的处境却用简捷、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海啸劫波下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是一部强大的、有尊严的、有内涵的影片,影片里提出的问题,会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影响着你。”
《蔡锷路二十四号》讲述老舍先生在北碚的旧事
由北碚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蔡锷路二十四号》获得本届“纪录·中国”二等奖。
该片导演刘卫国向记者介绍,《蔡锷路二十四号》用了29分钟的时间,向观众讲述了蔡锷路二十四号的前世今生,“我们想用影像纪录下它的历史、它的故事和它的现在。”
1939年,北碚一位姓杨的工匠在蔡锷路24号(今天生新村61号)修了3栋欧式小洋楼。同年5月,海外归来的林语堂买下其中一栋。8月,林语堂赴美,就将房子赠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分会。
当时,全国文化名人聚集重庆,其中就包括老舍先生。1943年夏天,老舍搬到北碚蔡锷路24号的房子里居住,这一住,就是7年。他在这里完成了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蔡锷路二十四号》用了旧时的影像、照片,加上文史专家、名人后代的采访,还原了抗战时期在蔡锷路24号发生的往事。片中用了不少篇幅,由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来讲述父亲在这里的故事。
舒乙透露,老舍1957年完成的作品《茶馆》中,写到茶馆里有一幅“莫谈国事”的横幅,这其实就出自他当年在北碚的生活经历。
舒乙说,父亲在北碚时很喜欢逛茶馆,而年幼的他当时是父亲的“小跟班”。那时北碚的许多茶馆里都贴有这样“莫谈国事”的横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