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特色诊疗成了“香馍馍”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5-09 13:39
今年3月出炉的《重庆市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指出,中医特色诊疗在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基本得到普及,但因中医而火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重庆市尚属凤毛麟角。
在市卫生局提供的名单中,上清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5月7日,记者就慕名走进了这家中心的中医馆。
老人白领都“信实”中医
67岁的黄兴谷赶了个大早,7点20分就来到上清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他和往常一样,提前打开电脑,就这段时间病人反响特别好的方子,重新誊抄收集到自创的“效方集锦”中……
黄兴谷退休前是渝中区中医院(上清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的老院长,也是渝中区的名中医。凭借40多年中医行医经验,又被返聘。
准备工作刚做完,黄兴谷迎来了当天的第一位病人。
“有哪里不舒服吗?”
“睡不着觉,晚上9点睡,不到凌晨1点就醒了。平时手心发热得厉害。”
“我把下脉,再看看舌头。”
……
前来询诊的人叫曾祥英,今年78岁。趁着黄兴谷“望闻问切”的空隙,她和记者闲聊了起来。原来,曾祥英是上清寺附近的老居民,两年前随家人搬到江北居住,但遇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还是爱“过江”找黄兴谷帮忙。“黄医生医术好哟!上回我咳嗽了两个月,打针输液吃药都没用,最后吃了他开的4副药就好了,一共才花50多元。”曾祥英说。
除了老年人“信实”中医外,慕名来中医馆的白领也不少。
从事伏案工作的秦子睿因常年久坐患上了颈椎病,成了中医馆推拿科的常客。“只要觉得不舒服了就会来捏捏,有时间再针灸一下,会轻松很多。”秦子睿告诉记者,他也是同事介绍来的,周围不少朋友都是这里的常客。
“现在,来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了,忙起来经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为了提高就诊率,黄兴谷利用闲暇时间,把各种病症特征和相应药方分门别类在电脑上建立了模板,如果遇到相似病症,在基础药方模板上进行增减就可以快速开出方子。
每周六都要加班半天
当天下午6点10分,离夏令时下班时间已经过了40分钟,江涌所在的针灸科的灯还亮着。
在这家中心的中医馆里,医生们很少能正常下班。擅长针灸的副主任医师江涌年纪轻,加班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为了接诊络绎不绝的病人,每周六江涌都要加班半天,这已经持续两三年了。
“放在以前,这种忙碌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该中心副主任张秋平说,过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有渝中区中医院留下的中医基础,但受医生少、诊室小、设备差等硬件条件限制,中医诊疗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一位医生每天通常接诊几位病人。
“过去,医疗卫生机构以盈利为主,论实力,我们根本拼不过大医院。就拿买设备来说,90%由自己出资,10%由政府补贴。买了财务负担太重,不买发展难以继续,这让本就盈利不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为难。”张秋平说。
随着“医改”的深入,各项政策向基层医疗倾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扶持。
2010年3月,上清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中山四路搬迁至中山三路,规划为公益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投入的大部分资金由政府买单,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为传承中医文化,发展特色诊疗,新搬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别辟出一块办公场所作为古色古香的中医馆。
“你看,这些骨质增生治疗仪、超短波设备都是这两年新置的,算起来新置的设备有五六十万元。特色中医馆也发展壮大了,在原有中医门诊、肿瘤科和针灸科的基础上,增加了骨科、理疗科、康复科,人数也翻了番。其中,针灸科就有3个人。”江涌告诉记者。
四成病人来自中医馆
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直接反映为看病人数的增长。
记者统计了下,以黄兴谷为例,当天上午他接诊的病人就有23人。这意味着,平均10分钟要接诊一位病人。
“特别是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中医特色诊疗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张秋平说,外面一服药要30-40元,而中心一服药只有10元-20元左右,进成多少卖多少,这样算下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药要比外面便宜一半。
令她感到振奋的是,随着现在中医馆软硬件实力的增强,来看中医的人数占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数的四成左右,这在非中医类机构中还非常少见。“未来,中医特色诊疗发展的前景还很大,我们准备把中医馆做大。”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