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崛起的三峡库区职教城 统筹城乡的一把“钥匙”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4-19 13:26
最近,杨鹏宇总是笑呵呵的。4月16日,这个22岁的小伙子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很快要飞往“海上花园”厦门,在当地的扶元堂开始自己的从医生涯。扶元堂告诉他,实习期月工资1700元,转正后除了底薪还有提成。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这是不错的人生起点。
杨鹏宇的同学们也沉浸在同样的喜悦之中。目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中医学一班57名学生,工作基本都有了着落。他们或留在重庆,或将远赴川陕,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万州现有中高职院校22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每年毕业生都供不应求,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万州区教委副主任陈朴说,走在万州城区,每10个人中就有1名职教生,每10名职教生中就有8个是外地人,“职业教育,正吸引着三峡库区及周边省区的学子们涌向万州,又从万州走向全国!”
职教改变他们的命运
杨鹏宇是2010年来到三峡医专的。“老家在湖北农村,父母都盼着我跳出‘农门’。”他说,原本想报考重庆医科大学,但高考没发挥好,只能选择高职院校,“当时听说三峡医专不错,就填了志愿。”
时光荏苒,两年的在校学习转眼即逝,剩下的一年是带薪顶岗实习。对高职生来说,这相当于找工作,因为顶岗实习之后往往就会留在那个单位。起初,学校准备把杨鹏宇分配到四川绵竹,但他不满意。之后,他参加福建省体工队的招聘,又因身高问题落选。前不久,厦门扶元堂来学校招人,这次小杨成功了。
“一开始心里就不急,因为学校和很多用人单位订了协议,而且我的专业也很对口。”杨鹏宇说,前几天打电话给父母报喜,老人直夸他有出息。
对22岁的杨鹏宇来说,职业教育开启了新生活之门,而对36岁的王永江来说,职业教育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山里孩子改变命运很难!”王永江说,他出生在奉节县云梦土家族乡,那里海拔1300米,山多地少,一家人土里刨食,日子过得很是紧巴。与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王永江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农村,见识外面世界的精彩。
1995年,初中毕业的王永江考取了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成为村里第一个中专生。4年后,靠着一张中专毕业证,他在奉节县城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以此为起点,他充电、跳槽、创业,最终成为一家勘察设计公司的老板。事业有成后,他又把老家的弟弟带到县城一起打拼,还买了房子,把父母也接了过来。
“培养一个孩子,带富一个家庭!”王永江曾经的班主任、现任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校长唐国雄说,水电校在册学生8000多人,70%来自农村,通过职业教育,他们从懵懂的农村少年变成称职的技术工人,未来将开启新的人生,并带动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
统筹城乡的一把“钥匙”
正如唐国雄所言,职业教育改变着成千上万农村孩子以及他们家庭的命运。据万州区教委统计,仅该区的中职学校,每年就为产业发展输送毕业生近2万人,其中七八成来自农村。
“这是给农村减负,给城市输血,是双赢的选择。”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冉隆平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一把“钥匙”,是三峡库区尤其是万州的必然选择。
熟悉万州、熟悉三峡库区的人都知道,移民搬迁后,三峡库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且多是25度及以上的坡耕地。人多地少,土地质量不高,发展农业难度大,致富潜力不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减少农村人口。与此同时,随着三峡库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加速,对高素质劳动力和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尤其是万州,近两年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占GDP比重已超过48%,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等产业急需熟练技术工人。
“一边是城市人才缺口,一边是农业人口过剩,职业教育恰好把两者‘铆合’了起来。”冉隆平说。
他的看法与世界银行的判断不谋而合。早在1991年,世界银行就发表《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书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想在迅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时代竞争成功,不仅需要资本投资,而且需要智力投资,培养大批高质量劳动力。
万州区教委副主任陈朴据此表示:“万州户籍人口173万,发展职业教育,把青壮年转变成高素质劳动力,将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
现实需要与长远考虑,促使万州区委、区政府决定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将其作为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支撑库区产业发展的民生工程来抓。
在2006年万州《关于加快建设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的决定》中,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从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有库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主体,与职业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格局。”
立足万州、服务周边
“从一开始我们就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万州、服务周边,稳扎稳打。”万州区教委副主任陈朴说,历史上,万州就是三峡库区的重要中心城市,聚集着一大批周边区县甚至省区的学生,“打造三峡库区职教基地,关键不在于过分强调扩大招生规模,而是练好‘内功’,在资源配置、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过去,万州中高职院校曾有37所,一些中职学校基础差、规模小,不仅招生困难,人才培养质量也难以保障。近几年,万州区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把一批中职学校整合到重点中高职院校,并将基础较好、专业相近、互补性强的职校予以整合,使全区中高职院校减至22所。尽管学校数量少了,结构反而优化了。22所院校中,有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还成功创建了三峡医专、三峡职业学院、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和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在结构调整的同时,万州区委、区政府还对职业教育大力扶持,鼓励多元发展。“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是资金短缺,发展职业教育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走在三峡医专优美的校园内,冉隆平感触良多,一一列举着区里的各项扶持政策:职业院校新校区建设一律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优惠政策执行,将职教基地建设纳入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予以支持,在新增教育经费中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
一系列扶持政策,也吸引了社会资金的加入。几年来,万州培育了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三峡服装艺术学校等一批办学条件好、社会认可度高的民办院校,形成了公办职校和民办职校多元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
“资源富集自然辐射力强,贡献率大。”陈朴说,目前万州中职在校学生中,区外学生3万余人,占77.4%;高职专科以上在校学生中,区外学生4万多人,占97.2%。仅中职学校就围绕产业发展开设专业60多个,设立培训机构45个,除了输送大量产业工人,每年还完成移民技能等各类培训3万余人次。
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
如今,走进万州的职业院校,你会惊讶于就业形势之好。
“我们的学生供不应求,毕业前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副校长熊毅说,该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去年南坪实验幼儿园一次就招聘了60多人,“现在全市50%的幼儿园园长是我们的毕业生。”
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也是同样情形,该校电力、建筑、服装、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起薪都在两三千元,精密研磨专业毕业生更高达5000元。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也十分抢手,药学专业毕业生甚至一人面对6个岗位……
“毕业生就业好、待遇高,关键是抓住了两点:准确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陈朴说,万州职教积极探索“园校互动,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结合三峡库区和万州产业发展的实际设置专业,调配资源,有效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万州职教为库区生态建设增设了环境监测专业,为重庆宜化增设化工专业,为诗仙太白增设酿造专业,为库区移动、联通、电信增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等等。
各中高职院校也结合自身实际,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办学。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层医疗工作者,与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企业加强合作,自办学以来培养了7万多名学生,“两翼”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80%出自该校。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则基本“垄断”了重庆市场。
“职业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归根结底还得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生命线。”冉隆平、唐国雄、熊毅观点高度一致。唐国雄更一阵见血地指出:“我们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没一门过硬的手艺,到了市场上肯定没人要。”为此,万州区正重点支持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增强动手能力,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此外,还准备在九池片区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以方便学校间共享师资和实训基地。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陈朴说,随着万州职教的发展,将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成功融入城市,而三峡库区也会因他们而更具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