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啊,妈妈一定要让你站起来!” 农妇以母爱创造奇迹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4-18 13:49
对于瘦弱的现年50岁的农妇杨光芝而言,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最重要、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助儿子做康复治疗。从2008年儿子突患脑出血不能站立行走以来的1400多天里,杨光芝一天都没有放弃。
每天,杨光芝都会对儿子曾祥林说:“儿啊,你一定要站起来,不然,你没有依靠,我也没有依靠……”
4月9日,记者来到巫溪县城,穿过弯弯曲曲的坡道巷子,爬上几百级台阶,来到杨光芝母子在城厢镇天灯坡29号附2号简陋的租住房。
“叔叔好!”一个敦实的、眼睛闪着光亮的小伙子双手搭在类似双杠的横木上,有礼貌地跟我们打着招呼。小伙子半身以上看不出什么问题,双脚却有明显的萎缩。
门前并不宽敞的坝子,堆满曾祥林各种各样的康复器械。这些器械看上去十分简陋,却是母亲杨光芝的“杰作”——她在医院观察后,回来自己学着动手做出了这些器械。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
杨光芝一家原本住在巫溪县下堡镇的大山里,曾祥林是她家的独生子。2008年3月,跟其他山里娃一样,23岁的祥林远赴广东惠州打工。
灾难的降临往往没有任何征兆。
一天休息时间,曾祥林到网吧去玩,刚上网不久,便突然倒地,人事不醒。送到医院医生说是脑出血,必需开刀治疗。
“祥林厂里的领导一天给我打五六次电话过来,叫我们尽快赶过去,说没有家属的签字,医院不给做手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光芝依然止不住眼泪,“我能有什么办法,巫溪离广东几千里路,说赶到就能赶到么?我只有找到在那边打工的亲戚帮忙签了字,先做手术救人要紧。”
杨光芝同丈夫商量,由丈夫带上家里全部的积蓄8万元去广东救孩子,自己留在家里做农活、筹钱。
“儿子在医院整整昏迷了37天才醒过来。那段时间,他父亲老是打电话说儿子怕是不行了。我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杨光芝说。
在医院住了59天后,父亲租了一辆救护车,将儿子从广东接回老家。
“只有让他动起来,才会好起来”
此时,杨光芝一家的家底已掏空,就连租用救护车的8500元钱,都是到县城后,到处找人借了才凑齐。
而缺钱还不是最重要的。见到刚刚回到家的儿子,杨光芝一下就懵了——出门时还活蹦乱跳的人竟瘦得皮包骨,双手紧握着抱在胸前,双腿卷屈着,不仅四肢没有知觉,而且还大小便失禁。
屋漏偏遭连夜雨。儿子的疾病,竟然把好端端的父亲曾凡兵也急成了精神失常。
就这样,照顾丈夫、伺候儿子及繁重的家务,全部落在了杨光芝的身上。
为了让儿子能够站起来,杨光芝再一次举债5万余元,背着儿子前后两次前往西南医院和重医大附一院治疗。每一次都是直到盘缠用尽,才被迫回到家中。
背着儿子到重庆治疗,杨光芝流过泪,摔过跤,挨过饿,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过,“祥林必须要站起来,不然以后我不在了,他靠谁去呀?”
经过几次康复治疗,祥林的病有了一定好转。医院呆久了,杨光芝明白了一个道理,儿子这种病的治疗最要紧的就是康复。于是,她拼命牢记医生的每个康复治疗动作和医院康复器材的模样。
“我知道只有让他动起来,才会好起来。”回到家后,杨光芝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儿子的康复治疗中。每天,她都要帮儿子拉、推四肢好几个小时;她照着医院的康复器材模样,用木板做了一个站立器,将儿子绑在门板上,自己再从木板后面把儿子推起来站立着,训练双腿的力量;她把搅玉米的器械捆在横木上,让儿子坐着那儿就可以自己活动上肢;她一针一线缝起了护膝,戴在儿子膝上练习爬行;她在门前的立柱上捆起横木,让儿子双手搭在横木上,然后用布条捆在儿子脚上拉着移动脚步;她用木头自制了一副双杠,让儿子双手扶着练习走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和特制康复器械的帮助下,曾祥林的病情逐渐好转,从刚回家的时候只有一只手能活动,到四肢有了感觉能自己活动上肢,到扶着东西能站立,再到现在能扶着双杠缓慢行走了,儿子每一次的变化,都让杨光芝激动万分。
同样,母亲每一天的付出,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成为祥林咬紧牙关站起来行走的希望。曾祥林说,自己能站起来,全靠母亲,我这辈子用生命也无法报答她。
杨光芝说,自从儿子患病后,家里的农活大多是四邻帮着做的;下堡镇的领导给曾祥林送来了轮椅;县上的领导和好多不认识的人,也都来看望他们母子,还送来了慰问金。去年,杨光芝和曾祥林“农转城”后,当地政府为他们办了低保,并经常为其提供补助……
“没有这些好心人,我也撑不到今天。”杨光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