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按照民间习俗,结婚前先订婚,通常男方要给女方送去订婚礼金。而目前在山东菏泽订婚礼金水涨船高,某些地方订婚要“三斤三两百元大钞”,市民大呼订婚订不起。
订婚有礼,这在有古代常识大百科之称的《五礼通考》就曾记录,自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都要经过六道程序,先是求亲,再是问名,再订盟,然后就进入到了订婚仪式。那时叫送聘礼,古时最先是用活的大雁作为聘礼,是因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意为忠贞。后来又兴送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羊猪等。
所以在山东荷泽,订婚需送三斤三两百元大钞,除了让人感叹今人不如古人风雅有趣外,似乎并无太多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因为这礼金既然与传统相关,可视为民俗,只不过,传统也好,民俗也罢,它们从未让爱情如此“礼尚往来,且斤斤计较。”
三斤三两百元大钞,对于正在谈婚论嫁的小伙子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这个重量,意味着他要付出十三万六千元人民币的代价。这样的要求已经成为了地方习俗,不仅山东荷泽的婚订不起,在新闻后面的跟帖中,一个哈尔滨网友称“我家东北这都十八万到二十几万”,广东一网友称“我们福清,经济挺发达的,订婚的礼金最低为10万,高的一般在38万。”而温州一网友称:“我同学江西南丰县娶个农村的开口一斤黄金”。
古时女的出嫁后连姓氏也要更改,以表明与娘家血缘再无任何关系。这聘礼也就多多少少有补偿女方父母之意。但如今倡导男女平等,却依然让聘礼如同卖女的订金,就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也难怪在这样一条新闻之后,有无数网友调侃,看了这样的订金,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这不就是爱情买卖吗?
其实还不仅仅是在这些欠发达地区订不起婚,在北上广等大中城市,适婚男儿同样叫苦不迭,先有开发商得意洋洋地为楼盘写上广告语:“结婚不买房,除非你能摆平丈母娘。”后又有视为丈母娘语录的广告语横空出世:“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这些广告,虽有开发商的夸大其辞,但着实将都市适婚男女的尴尬表现得淋漓尽致,金钱正成为爱情的主导,两情相悦的前提条件似乎就是“有钱人终成眷属”。
管他是城市的买房要求,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婚礼订金,都可以看作这既是女方家庭对男方是否真想结婚这一诚意的考验,也可以视之为对男方经济实力的某种“要求”。其中发出来的最明显信号就是,“要爱情,更要有面包。”要想娶我女儿,需要得先纳上财富的“投名状”。金钱与婚姻关系如此赤裸裸地呈现,除了彰显社会“向钱看”的风气之外,可以看到人们功利心理,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此订婚礼金论几斤几两的订婚模式出现,除了表明人们对拥有财富的渴望,以及想尽快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整个社会虽力倡男女平等,但女性却显然处于更为弱势和被动的地位,这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鲜见。无论就业还是发展机会,女性在社会上还无法取得与男性同等的竞争地位,这三斤三两可视为在男女平等这个天平上,她们缺失的重量。
如今各大高校开设“淑女班”其出发点就可解读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而民间也有谚语“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生儿子是建设银行”意即生女儿,可招财进宝,生儿子需要筑巢引凤。种种流行,都可视为男女缺乏事实上平等的依据,如果“生儿生女都一样”这一说法不再是计生口号,则订婚要三斤三两这样的冷笑话,当可以休矣。(文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