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然而,记者在区县采访中发现,由于农技人员缺乏、农技服务方式落后等原因,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仍将是一场攻坚战。
农民不识农技员
农技队伍老化问题多
“认不得农技人员!”
3月下旬至4月上旬,记者走访了巴南、大足、荣昌、忠县、奉节等区县的30多个村镇,问及“你认识农技人员吗”,大部分农民的回答都如出一辙:不认识,没见过,不知道。
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答案,却不是我市独有的答案。连日来,央视报道了多个省市的春耕春播情况,在不少村庄的春耕现场,一些农民称自己从来没见过农技人员,也没接受过技术服务;而在一些县市,一名农技人员甚至要指导五六十个村庄的春耕生产。
“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忠县农技站只有9个编制、8名农技员,要服务指导360多个村(居委)的农事工作,涉及116万亩农田。而且农技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有的干起来有些力不从心。更为窘迫的是,站里没有配车,下乡都要靠租车。”忠县农技站站长陈林说。
与忠县的情况相比,荣昌县也不乐观。据荣昌县农技站站长宣善勤介绍,该县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是80万亩,而目前农技站内只有12名农技人员,年龄多为四五十岁,每个人的服务面积实在太大,即使24小时都扑在村里,也无法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农技站的农技人员,乡镇街道通常设有农业服务中心,专配农技人员。但这些人大多身兼数职,经常被借调驻村、搞计划生育、参与土地流转等,鲜有时间下村搞农业服务。
人少的同时,农技员队伍还存在业务素质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大足区某街道一农技员告诉记者,自己从中专毕业后工作了已近20年,这些年虽有几次培训学习,但时间都很短,“充电严重不足”。而这样的情况在农技员队伍中很普遍。
农技人员身处窘境
高产技术“盆景化”严重
大足区农委副主任宋启禄坦言,现在基层农技人员月工资一般只有一两千元,活苦人累,因此,即使编制空出也难招到素质过硬的人才。而更为遗憾的是,不少成熟人才因为“现实”问题,选择了离开。
“希望能扩编并提升待遇,吸引更多的农业院校毕业生,毕竟农技工作也需要接班人啊!”荣昌县农委副主任朱明华说,必须要深化体制改革,创造条件让人愿意当农技员、安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这样科技才真正能兴农。
农技推广的不给力,客观上造成了农业发展的滞后。在不少村镇,记者看到,由于缺乏技术服务,春耕中农民不敢尝试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不知道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导致良种推广慢、种植效益差。
与此同时,高产技术“盆景化”现象越发严重。记者走访的区县中,大多建有“示范片”、“种植基地”、“示范园”等,农技人员多围绕这些“点”转,联系的往往是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与公司。高产技术产生了一个个示范“盆景”,却无“面”上的风光。
而面向普通农户的“农技课”、“科技下乡”,服务往往如蜻蜓点水,声势很大,却不够贴心和系统。这使得农业发展方式仍在“粗放”二字上徘徊,一些农户甚至仍在滥用化肥和农药,农业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订单化似乎离农民越来越远。
改变生产模式 引入市场力量
突破“最后一公里”之路仍漫长
虽然农技人员少、物质支持不足等体制劣势长期存在,不过值得期待的是,一些区县正在探索改变生产组织模式,利用市场的力量弥补政府在农技推广方面的“心力”不足。
“你知道吗?荣昌将有2000多亩再生高粱接受全方位服务。”朱明华介绍,由于茅台、泸州老窖等酒业企业对荣昌再生高粱的订单大增,今年,荣昌准备种植10万亩再生高粱。为了弥补农技人员力量不足,保障农民在新技术、新品种面前不吃亏,荣昌正在探索引进服务型企业到各个农业生产环节当中,以市场的力量发展现代农业。
4月5日下午,记者在荣昌县峰高街道凤凰村五组,碰见了前来查看再生高粱生长情况的荣昌盛唐农资公司农技人员。不一会儿的功夫,农技人员就掌握了再生高粱的生长情况,并组织人员打药除草。
“一亩地收费在200元左右,这笔费用农民尚能接受。”盛唐农资公司负责人唐运毅告诉记者,公司负责峰高街道1000余亩再生高粱的全程病虫害防治,主要包括高粱生长中防虫害、鸟害和鼠害,另外还提供各种技术咨询。
“我给你算笔账,种一亩再生高粱,往少了算一季能收获500公斤,收购价在1.6元上下,比种一亩玉米能增收600元左右。再生高粱是能收两季的,7月份收完,10月份还能收一次,保守估算,一亩地能增收2000元。”唐运毅说。
可以预见的是,拥有酒厂的大订单,以及农资公司的贴心服务,农民种植再生高粱的增收之路会变得越来越平坦。但是,倘若农业服务企业缺位,即使有了订单,一些农民也不敢尝试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调查发现,为了突破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有的区县在育苗、防治病虫害等环节组织专业合作社或引入企业,有的区县利用高产示范片、种植基地的带动效应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有的区县以“公司+大户+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广农业技术。可以说,农业生产、加工、服务类企业已经成为承接农技服务的主力军。
为农技推广注入市场经济的活力,能有效促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落地兴农。但从长远来看,如何厘清政府和企业在农技推广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不可否认,在解决这道难题前,突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仍旧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