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老农和他的“农民乐园” 哺育了几代人的文化生活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3-20 14:35
一年、两年……73岁的刘辰云掰起手指数了数,从1964年到现在,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大田村“农民乐园”48岁了。这么多年来,他自掏腰包买来的两万余套图书、影碟,点燃了大山沟里的文化“篝火”,哺育了乡村几代人的文化生活。
大田村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妙泉乡。2010年,秀山自治县便完成了106个农家书屋和318个外借点建设。去年,全县140个农家书屋建设全部“收官”,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
让刘辰云高兴的是,即使周围设立了农家书屋、外借点,不少村民还是愿意多走点路,到他这个民办书屋,寻求心灵的慰藉。
听见村民们熟悉的脚步声,73岁的老人像弹簧一样弹了起来
3月15日下午,周五,妙泉乡中心校刚放学的七八个孩子,一窝蜂地冲进“农民乐园”。
门,常年不锁,乡亲们如果要看书,只需扯起喉咙喊一声,“来啰哦!”乐园没有开放时间表,没有责任人,没有贴在门前的各种通知,可只要听见村民们熟悉的脚步声,73岁的老人就会像一根弹簧一样弹起来。
“公公,公公。”小女孩谭燕玲一进屋,顺手从桌下拉出一根小板凳。十几根凳子是刘辰云30多年前亲手做的,谭燕玲的父亲,曾捧着《水浒》连环画,成为凳子上的常客。
刘辰云佝偻着身子,正在后院伺候花草。听到乐园里一片喧嚣,赶紧放下手里的活,三步并作两步,乐悠悠地跑过来。
孩子们都是自己选书。由于识字不多,刘辰云并不能为孩子们推荐好书,他所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泡上凉茶,然后用一块微湿的抹布,擦去细娃们书包上的污渍。
谭燕玲觉得阳光很好,把凳子端到了院坝,在几株毛竹下,享受着美妙的时光。
她所在的位置,再往下走十几米小路,就到了宁静的酉水河。上世纪90年代初,刘辰云曾用了大半年,在这里建起了一个水牛池,专门供放牛娃存放水牛。
“最多的时候,呵,有十几头水牛呢,满实满载,角顶角。”刘辰云说,放牛的细娃爱看书,又必须照看牛。可看书一入迷,牛就跑不见了,就要满山遍野找牛,于是自己就修了水牛池“存牛”,让孩子们能安安心心看书。
可近些年,由于到外地打工的细娃越来越多,塘里的水牛越来越少,直到两年前,水牛池里连一对牛角也看不见了。再后来,上游修建石堤水电站,水位上涨,水牛池没入水下十几米。
但“农民乐园”,却并没有关门。
当年的小妹崽,看到一本熟悉的书,给正在读重点高中的儿子讲起背后的故事,直掉眼泪
50年,“农民乐园”沉淀了许多人的梦。
很多人梦中曾回到过这里,树根雕的桌子,吱吱呀呀的老式电风扇,传统大漆刷过的书柜,还有满屋的茶香、院坝里被拆去的“爬杆”……
知青王德齐便是其中一位。
上世纪60年代末,王德齐落户在刘辰云家,一呆就是7年。
“她很喜欢读书,那些年我藏起来的苏联‘禁书’,小妹崽晚上就悄悄起来读,一直读到天亮鸡叫。”刘辰云打开一个麻袋,“啰,这些书现在都在这里呢。”
他还保留着王德齐的借书证。这张借书证其实就是一张烟盒纸。借书证上记录着,这位女知青看的第一本书,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牛虻》。刘辰云有厚厚几叠烟盒纸,“小南海”、“老司城”的背面,写满每个人的借书种类、天数。
刘辰云还记得,自那以后,王德齐只要有进城的机会,就会拿少得可怜的粮票卖出一点钱,花5分钱买一本书。
“她返城那年秋天,很晚了,哭着跑来敲门,用被单子裹了7年存下的十几本书,全部送给了乐园。”刘辰云回忆道。
他再一次见到王德齐,是在30多年后。当年的小妹崽,看到一本熟悉的书,给正在读重点高中的儿子讲起背后的故事,直掉眼泪。
在王德齐的坚持下,刘辰云到重庆城玩了两天。一来一去,路程就耽搁了一天,仅仅住了一天,看了解放碑后,刘辰云就非要赶回去。王德齐留他多玩几天,刘辰云笑着说:“当年,你扭到要书看,现在,还不是有很多乡亲要扭到看。我这出来两天,太久了,不晓得都有好多人在到处找我了哦。”
刘辰云妻子月子里用来滋补身子的鸡蛋,都用来换成了“农民乐园”里最早的图书
其实,很少人知道刘辰云的身世——他自幼在酉水河边长大,父亲是一名船工。父亲用少得可怜的钱,供他上了一段时间的私塾,希望他能出人头地。
一次闯险滩,父亲溺水身亡,刘辰云失去读书机会。但读书的渴求,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
1964年,偏远的大田村群众一年看不上一场电影、看不到一本连环画,甚至连外地人都很少见。当时的民兵排长刘辰云就将自家房屋腾出一间,发动全村20多位民兵捐南瓜卖钱买书。
4分钱1公斤,一个大南瓜刚好够买一本连环画。100多公斤南瓜,换来31本连环画和一些书柜、桌椅,建起了“农民乐园”。
如今早就绝版了的连环画《张老贵打鱼》《雏鹰展翅》《岳飞》等,就是那时候买回来的。为了省钱,刘辰云每次进城买书,来回80多公里路都是步行往返。
刚开始,由于买书的经费少得可怜,图书室的存书量十分有限。妻子坐月子,娘家送来了一些鸡蛋。刘辰云就打起了鸡蛋的主意。他踌躇了好久,硬着头皮给妻子商量卖鸡蛋买书。
身体虚弱的妻子二话没说,就拿出了鸡蛋,让他心酸得掉下了眼泪。
就这样,刘辰云妻子用来滋补身子的鸡蛋,都变成了“农民乐园”里最早的图书。
可妻子才生下小孩40多天,就在回娘家探亲时染病去世了。这份深层的爱与愧疚,埋藏在刘辰云心底半个世纪,让他至今也未续弦。
大约10年前,来大田村自驾游的成都客人,忽然发现这处世外桃源,居然还保留着这么多绝版书,于是掏出两万元现金,想把绝版书全部收走。
“不卖!”刘辰云一听,脑袋上青筋直爆。他试着让外地人理解,乐园带给这片土地的是什么。
“那你换个角度想,卖了旧书,买回上千册有用的新书,不是更多乡亲都看得到。”成都客人笑着说。
刘辰云愣了一愣,他觉得有些道理,可又有些不对。“我想一想吧。”他说。刘辰云最终没有卖书。
“农民乐园”的读者群,辐射了周围几十里山区
刘辰云早就意识到,乐园要办下去,就要有经济支撑。他决定抽出一段时间,远赴湖南吉首学习盆景栽种。回来后,他开始利用乐园附近的空地,种盆景、赚钱、购书。
这成为刘辰云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从此他成了一位盆景师,“前些年,我移栽的一棵古树,就在秀山县城种着呢,卖了两万五哦。”
赶场天,刘辰云背起背篓,买来很多影视碟片,《赵一曼》、《刘三姐》、《巴岳山剿匪记》、《东港谍影》……他把碟片装在几个盒子里,乡亲们来借,只需要登记就行。
热心的村民开始给刘辰云介绍对象。接触了很短一段时间,刘辰云不干了,“叫她帮忙照看下书屋,回家一看,出去打牌了,结果几个细娃在院坝头等起。”
在刘辰云看来,这简直不可接受。他决定还是找个徒弟,“把乐园和盆景全部送了。”
一位叫朱德发的30多岁年轻农民,进入了刘辰云的视野。“忠厚、老实,负责任呢。”
仅仅干了一年,朱德发不辞而别,远赴沿海打工。
现在,“农民乐园”的读者群,辐射了周围几十里山区。在最远的溶溪,有人甚至愿意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来乐园借书。
“借书时间不限,你自己写多久还,就多久还,但一定要按时还。”这是乐园的定律之一。
去年,两位美国人听说了乐园的故事,打算从县城专程来看他。结果下了大雨,路太泥泞不能过车,被迫放弃。
刘辰云一说起这件事就咧开嘴笑,“来了也没啥子用,我这里又没得外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