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今天,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式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宣布“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表决通过。自此,重庆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15年来,重庆全市人民爬坡上坎,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书写了自己的奋斗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他说,这部奋斗史,是一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拼搏史,是一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史,也是一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创业史。
直辖使命,在中国欠发达地区探索科学发展
“直辖对于重庆来说是大喜事,让重庆广大市民为之欢欣鼓舞,但很少人能体会到直辖市起步维艰、任务之重。”杨庆育说。
当时,中国没有哪个城市像重庆,面临如此多的世界级难题和历史重任: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于一体的市情,中央又交办了三峡移民、国企改革、农村扶贫、生态环境保护“四件大事”,件件都是重担,都又同时指向一个重大命题——将重庆作为“试验田”在中国欠发达地区探索科学发展。
“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成为直辖以后重庆发展的方针,不盲目求快,着眼长远,为重庆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重庆紧紧抓住直辖市建立、三峡移民开发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重大战略历史机遇,利用十年时间苦练“内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其中,长期制约重庆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起,重庆掀起3年交通建设大会战。黄镇东同志主政重庆后,交通建设再提速,特别是将“二环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规划整体提前10年,天堑变通途。此外铁路、空港发展迅速,建成一批重要港口、码头,新增内河通航里程1789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日益凸显。能源、水利建设也加快提速,2006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60万千瓦,构建了国家“西电东送”通道;基本建成17座中型水库,解决了17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产业发展上,重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从2000年开始,工业企业整体扭亏为盈。2004年,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做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为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找到了“秘方”。
经过10年努力,重庆用投资增量改善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电子工业、能源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体系。2006年工业增加值比1996年增长2倍,产业竞争力跻身全国第六位。服务业蓬勃发展,增加值达到1649亿元,比1996增长2.6倍。“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大力推进。建成了30个特色工业园区,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量的47%来自于特色工业园区。
“弱冠少年”,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
2007年初春,重庆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关注重庆的全世界媒体宣布:重庆直辖市从十年前呱呱坠地,逐渐成长为“弱冠少年”,直辖之初中央交办重庆的“四件大事”基本完成。
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重庆GDP仅1315亿元,人均GDP为457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发展还很落后。经过10年的努力,2006年重庆GDP达到3907亿元,年均增长10.2%,总量是1996年的3倍。
重庆地方财力也显著改善,地方财政收入2003年突破200亿元后,每年上一个百亿台阶,2006年达到529亿元,是1996年的9.6倍,年均增长25.4%。
重庆人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1570元和2874元,年均增长8.7%和6.9%。人均GDP从550美元增至1749美元。
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科学发展之路
2007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重庆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杨庆育介绍,2007年起,重庆着力在“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上下功夫,全市上下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全面落实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精神,以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一手抓内陆开放高地培育,一手抓“五个重庆”建设,致力共富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科学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有规律,不同阶段主要矛盾各不相同,方法因应而变。经过前10年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2007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杨庆育说,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基础设施起来了,但产业发展没有跟上;城市发展加速了,但农村依然贫困,城乡二元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快速增长,但对内资、对政府投资的依赖较重,开放程度低,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较少。
对照“314”总体部署,实现“加快”和“率先”,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五个重庆”建设、“民生十条”、“共富十二条”三大政策体系,2011年12月又出台了“民主法治十五条”。至此,逐步探索出适合重庆实际的发展路径。
近五年来,重庆着力以开放促发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以改革促民生,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坚持民主法治,建设和谐社会。
“这五年,重庆取得了五个全局性的根本性变化。”杨庆育说。
——整体经济实力上了大台阶。自2007年起,GDP年均增速保持15.8%,连续保持全国前列。2011年GDP增长16.4%,位居全国第一,总量过了万亿元,人均GDP5400美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接近3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
——对外开放上了大台阶。以“垂直整合”的理念引导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打通“渝新欧”为代表的对外开放大通道;进出口总额达到358亿美元,增速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总量居中西部第一,速度全国第一;境外投资协议金额60亿美元,位居全国前茅;实际利用内资4900亿元,同比增长86.5%,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了大台阶。“五个重庆”建设任务接近完成;在实现“8小时重庆”基础上,“4小时重庆”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周边地区主动融入“重庆都市圈”,重庆的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全国开展户籍制度改革,“三权”抵押、土地流转、公租房建设捷报频传,产交所、土交所、药交所等七大要素市场交易额累计超过3000亿元。
——民生共富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基尼系数从2007年的0.442下降到2011年的0.421,城乡差距由2007年的3.6:1缩小到3.13:1,“一圈”与“两翼”人均GDP之比由2007年的2.4缩小到2.16。
此外,重庆通过开展“唱红打黑”、干部“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三项制度”等活动,增强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化解了社会矛盾,排除了不稳定因素。在总结基础上,市委通过了“民主法治十五条”,将成熟做法制度化,规范政府行为,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各项自由和权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重庆。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跑好“接力赛”
“回顾重庆直辖以来的15年历程,重庆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经验。”杨庆育说。
首先,既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又紧跟国家战略争取支持,把重庆发展与全国“一盘棋”统一起来。
1994年,江泽民同志就提出要“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1997年重庆直辖本身就是中央对重庆的莫大支持,此后中央给予重庆建市补助、三峡库区移民搬迁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2000年,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优惠政策助推了重庆大发展;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314”总体部署;2008年,国家批准重庆为全国唯一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等。正是在中央一以贯之的支持下,加上重庆3200万人民的艰苦奋斗,才取得了现在的发展成就。
其次,直辖以来的历届党委、政府,一届接一届,跑好“接力赛”,造就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直辖15年,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紧紧抓住重庆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一届一届持续不断干下去。
例如,为了打破交通瓶颈,199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一环四射”,2002年提出建成“二环八射”,之后的两届政府接着干了10年,“二环八射”终于建成,基本实现“四小时重庆”、“八小时周边”,并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三环十射三连线”的新战略。
再如,在思想建设上,贺国强同志任重庆市委书记时强调,要做好“三篇大文章”,凝聚人心干事业,不断开创重庆工作的新局面;汪洋同志任重庆市委书记时开展的“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大讨论,解决了重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狭隘意识;现任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主政重庆之初,就主持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提出用“三把尺子”量重庆,推动重庆树立开放意识和全球视野。
其三,历届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和衷共济,同甘共苦,用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例如,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这一“世界级难题”,没有上百万库区群众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这一伟大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过去3年多,重庆拆了2000万平方米危旧房和城中村,其间没有一个上访户,说明这件事得人心,政策也符合国家要求,符合老百姓利益,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不可能达到这样好的效果。
重庆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试验中的重大创举,广大农村居民参与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很高,截至2011年底,已经转户322万人,在转户自愿、转户后退出承包地经营权自愿的前提下,主动跨进城市门槛,没有对政策的透彻理解和拥护,是不可能实现的。
未来5年,重庆将全面发力、全面突破、全面发展
去年我市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按照经济学观点,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通道,这将是一个持续10年活跃而又稳定的发展时期。
对此,杨庆育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外产业瞄准我国庞大内需市场进军中国,沿海产业受成本压力驱动纷纷西进,加上区域振兴成为国家战略新的着力点,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将迎来机遇期。此外,我市三峡库区和武陵山、秦巴山等贫困地区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总的来看,今后5年重庆将迈入全面发力、全面突破、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杨庆育说。
他认为,在“314”总体部署的引领下,重庆坚持科学发展,到2017年有望实现“三个翻番”:
GDP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突破2万亿元;人均GDP迈上9000美元台阶,步入中上等国家和地区水平的门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整体现代化阶段。
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翻番,分别达到45000元和18000元,基尼系数降到0.33,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
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多,突破4万亿元,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架构。届时,我们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