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非常成功,它将重庆真实生动、充满发展活力、富有开放魅力的城市形象,从人民大会堂传递给世界。开放日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薄书记和黄市长面对记者的提问,坦诚交流、应对自如,说起重庆的改革发展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看得出他们对重庆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近年来,重庆坚持民生导向、共富发展之路,其基本特征是,把“共同富裕”这种社会主义较高层次的追求,寓于更加强调机会平等的“包容性增长”科学发展进程中,把“公平享有”和“机会均等”有机统一起来,并使“公平享有”成为“机会均等”的发展动力源之一。重庆的探索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不确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发展理念,难以走上公平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二是科学发展要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变为国民收入导向;三是要以公益性为重要目标优化国有资源配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令世人瞩目的重庆发展新思维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重庆为什么令世界瞩目?
重庆这些年的改革发展,实现了诸多突破。
第一个是突破了地域限制。对中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很难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比较优势。尽管重庆有长江水道,但离出海口岸还是很远,每多一公里的运距,就会增加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能把加工贸易型的外向型经济放到重庆呢?
美国加州大学黄宗智教授认为,如果要突破地域限制,必须进行全球化条件下的超地缘整合。
我对重庆提出的“一江两翼三洋”战略非常感兴趣。重庆通过国家出面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中西欧各国协商给予通关优惠,光海关通关优惠这一项政策,就节省了15天的时间成本。若没有通关优惠,从重庆到西欧的铁路运输,则需要40多天的时间。
重庆的区位与新世纪中国南向的区域整合战略是高度结合的。重庆是整个中国的各种经济区中最靠近西方的一个区域,如果在西南建立了重庆这样一个产业平台,就可以使我们国家的产业延伸到孟加拉,甚至再往前,也就是对印度洋构成一个战略前突。
如果说,重庆的战略前突制造了一种城市外部的物流优势,那么,如何凸显城市内部的物流优势呢?
当能够使各个产业集中于一个工业区时,那么各产业之间的物流成本几乎为零。重庆同惠普谈判的同时,将相关配件厂商也吸引到重庆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这就变成了一种“浙江经济”。浙江经济是块状经济,所有产业链条,都集中在一个地区,也就节省了几乎所有的纵向物流成本。
同时,重庆还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也是重庆突破地域限制的一种具体表现。正如薄熙来在开放日上所说,“走出去”天高地广,大有可为,可以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招好棋。
重庆的第二个突破,是跳出了“灰色经济”。灰色经济所形成的灰色地带,在各个国家都有。灰色收入量很大,同时又与某些制度供给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形成黑恶势力。清除黑恶势力,很难用平常的、缓慢的手段来解决,任何个体也无力与之对抗,所以必须进行强力的、制度化的打黑除恶。
我赞成重庆继续打黑,有黑必打。打黑是要碰硬的,是要得罪人的。薄熙来在今年的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说:“是装聋作哑,回避矛盾,还是认真对待,为人民负责?重庆选择了后者。”这一斩钉截铁的态度值得赞赏。
第三,重庆突破了土地的限制。重庆过去面对的是“三山加两沟,面对两条江”,可用于工商业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通过土地储备和地票制度改革,重庆在短时间内积蓄了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也让边缘山区的农民得到了实惠。
据媒体报道,重庆这几年累计交易“地票”9万多亩,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上百亿元资金通过地票交易向偏远山区转移,实现了城市收益和农村居民共享。这是一大创举,可以有效地解决当下“三农”工作中的诸多矛盾。
第四,重庆突破了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我非常赞同薄熙来在媒体开放日上说的:“改善民生不仅是一大善举,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这些年,我国的存款率较高,老百姓不敢花钱,原因就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开支太高,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欠账太多。重庆的做法是,出台“民生10条”、“共富12条”,政府出钱来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让老百姓敢花钱,把消费实实在在的做起来。
重庆正在做极富智慧的改革探索,让重庆走进了世界的视野。重庆以一个地方政府创新的多元化努力,不仅走出了一般发展中国家深陷其中的“灰色陷阱”,而且全面推进了民生新政,对新世纪的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想象、新思维。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基金会会长李前宽——
重庆发展后劲十足 城市精神昂扬抖擞
有人曾认为,如果电视台停播商业广告、黄金时段不播电视剧,必然会造成收视率下降。但是我认为,在全国范围内,重庆率先在卫视改版中采取取消媚俗娱乐节目、黄金时段不播电视剧等措施,完全正确!
商业广告大量出现在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让观众搞不清楚电视台究竟要说什么,宣传什么。这违背了电视应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原则。
我和很多艺术家都不喜欢在播放电视剧,或者其他节目过程中,不断插播商业广告。主流媒体就要有主流媒体的价值,要告诉人们应该追求什么,爱什么。
在我看来,媚俗节目、泛滥的商业广告会冲淡主流媒体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功能。过去,一些艺术家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很无奈,我们一直希望这类现象能够改变。
过去几年,重庆市还开展了“唱读讲传”活动。这是在西方文化不断影响人们思想的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
多年前,我和台湾电影人李行都曾到过重庆。去年,他们故地重游之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相似的感慨:重庆人的精气神更足了!我用六个字概括内心所感受到的重庆人的精气神——“阳光、亮丽、笑容!”
走在重庆的大街上,身边擦肩而过的市民,街头巷尾发生的细微变化让人觉得:重庆人真的很有阳光感,重庆城真的很亮丽,重庆整座城市都在面带微笑的面对世界。
重庆提出努力提高广大市民思想文化素质,这是发展的后劲。薄熙来说:“有文化的市民才是更高的生产力。”一个城市没有思想文化的提升,就没有灵魂。过去,有的城市在自身发展中只注重GDP数字,不重视人文素养培育。重庆的探索,正是对这种发展理念的改变,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
群众拥护就说明"唱红打黑"做对了
我通过媒体了解到今年“两会”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的相关报道。我感觉在这次会议上,重庆对于近年来的一些实践,做出了清晰明确的阐述。
这些年,一些官员对“我是谁”的认识发生了错位,搞不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一些官员不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失掉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重庆重新捡回了一些老传统,我觉得这是最可贵的东西。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很关键的一条。人民群众普遍要求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成为执政党能否实现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重庆旗帜鲜明地亮出“共同富裕”大旗,令人鼓舞。
我觉得检验一件事情做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看老百姓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每次来到重庆,我看到红色文化在这里深入人心,许多老百姓高唱红歌,发自内心地拥护党,歌唱新生活,我自己也受到强烈的感染。
有些人看到老百姓自发地唱红歌,就说些风言风语,甚至对“打黑”也横加指责。如果黑恶势力嚣张,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根本不必去理会那些鼓噪。只要人民群众拥护和喜欢,就说明重庆的“唱红打黑”做对了。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孙代尧——
左顾右盼解决不了问题 破解之道还在于改革开放
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改革不可能在全国同步展开,更不可能在不同地区实行同一方案。
近年来,东部的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与西部的重庆、成都等地,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法。只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就应该鼓励。如果把各地改革经验的不同看成是互相矛盾和否定,都会跌入片面性的陷阱。
近年来,重庆充分抓住这第二波工业化浪潮,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在缩小“三个差距”的实践之路上,做出了探索。
有人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过多地强调公平可能会带来效率降低。其实,在不同发展阶段,两者之间表现出的关系是不太一样的。比如,以前我们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和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个时候就要通过发展经济,使大家有更多就业机会,迅速摆脱贫困,所以当时我们把效率看得更重。而当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当绝对贫困人口基本上消除的时候,当剩余劳动力基本不存在的时候,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小的时候,那么考虑社会的公平公正也就显得更加必要。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在效率和公平问题上,强调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这些举措,目的都在于实现共同富裕。
围绕民生抓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促进民生改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方面天高地广,大有可为。这些年,重庆围绕民生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许多领域的改革也由在全国“跟跑”到多项“领跑”。
重庆过去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未来更不可限量。对于当前的改革形势,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中的不公平现象加剧,因此改革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但左顾右盼解决不了问题,破解之道还在于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韵公——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后劲之源
看了许多关于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的报道,重庆提出有文化的市民是更高生产力这一观点很有意义。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要保持长久的发展活力与激情,都离不开文化这个重要推动力,它是城市发展的后劲之源。
我长期从事文化发展研究,从世界各地的发展历史看,文化都是其崛起的关键力量之一。不重视文化的城市一定不会成为一流的城市。
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什么能如此强大,关键之处就是把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且一刻都不放松。美国强大的绝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实力,其文化实力同样让人瞩目。
去年,在重庆提出重庆卫视取消媚俗的娱乐节目、黄金时段不播电视剧和停播商业广告等措施后,有人曾表示质疑。其实,这并非重庆独创之举,在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类似做法早就出现。例如,加拿大主要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就禁止播出美国电视剧;法国主要电视台也有类似做法。
重庆在国内率先尝试,是一种勇气、胆识和壮举!
此外,重庆的“唱读讲传”活动也是加快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要通过类似活动倡导正气、压住邪气;树立清风,树立正风。
杨庆育代表:
保持大好局面,创造更佳成绩
3月9日举行的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充分彰显了直辖市开放的姿态和坦率的作风。通过活动我们进一步看到,重庆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受到普遍关注。粗略统计,境内外86家媒体的150多位记者提了40多个问题,涉及改革开放、“唱红打黑”、改善民生、缩差共富等话题。特别是薄熙来书记和黄奇帆市长回答问题毫不避讳,与记者深入交流,让人印象深刻,深受教育和鼓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改善民生,加快西部大开发,措施实、含金量高,从中可以看到重庆发展的机遇,这增强了巴渝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应该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加快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保持重庆当前发展的大好局面,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韩德云代表:
一如既往地展现重庆开放胸襟
今年重庆代表团备受关注,也有一些人猜测:重庆会不会开放?敢不敢开放?重庆代表团以实际行动消除了这些猜测。包括对重庆代表团驻地的情况,也有一些说法,都是无稽之谈,我自己就在这个宾馆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记者。我认为,今年重庆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一如既往地展现了重庆对外开放的胸襟和姿态。
作为法律工作者,我认为,重庆“民主法治15条”的内容,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进步、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重庆的民主法治建设,上符中央要求,下合群众期待。下一步,我们要落实中央要求,不断增添新内涵、新元素,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张玲代表:
讲成绩留有余地,谈问题也不回避
这是我经历过的开放日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重庆团与记者的交流,坦诚、开放、理性,回应得体,富有智慧,讲成绩留有余地,谈问题也不回避,充分显示了重庆的包容与自信。可以说,这是一次面向公众的成功展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尤其要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从机制体制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这预示着医改将进入攻坚阶段。重庆在改革领域,敢为人先,相信在医改领域也一定会有所作为。要大力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城市中的贫困人口、边远地区的农民,都有地方可看病、看得起病。
康厚明代表:
百姓收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重庆团开放日上,薄熙来书记和黄奇帆市长频频提到“五个重庆”、“民生十条”、“共富12条”、“民主法治15条”,每一个话题都让我浮想联翩,这些与每个重庆市民生活都息息相关,百姓收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作为农民工代表,在我参加的历次全国“两会”中,我提交的议案一直都聚焦于为农民工争取劳动权益、获得身份尊严。就拿我自己来说,外出打工30多年,我完成了从“农民—农民工—新市民”的转型,一样是为了不断追求更好的、有尊严的生活。2011年春节前,我将户籍从农村真正转到了城市,落户到九龙坡区九龙镇。我所在的重庆建工市政一公司路面工程处农工班有60多名农民工,目前办理转户手续的就超过15人。
刘明华委员:
“唱读讲传”是重庆“两手抓”的成果
看了媒体关于重庆代表团开放日的报道,总体感觉这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全国“两会”上,就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向全社会作的一个总体汇报,非常清楚地表明重庆正在顺利推进中央“314”总体部署。
开放日上,薄熙来书记对“唱读讲传”作了生动的阐述。我觉得,“唱读讲传”是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文化建设的成果。重庆以“唱读讲传”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创造了万马奔腾、奋勇争先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谢德体委员:
中国农大很多学生都想到重庆发展
近两年,我切身感受到“民生十条”和“共富12条”带给重庆农村的变化。通过地票交易,使农民宅基地获得增值,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使农村获得了金融融通,给农村经济注入活力;通过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解决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激活了重庆农村的发展。昨天我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对话中,介绍了重庆的多项改革举措,同学们对重庆的改革充满期待,都希望到重庆一试身手。
丰都县双龙场乡乡长蒋军——
缩差共富 道出了百姓心声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缩差共富’,那真是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去年11月从丰都县交委下派到双龙场乡工作的蒋军,看到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的相关报道后,真正切切地感受到基层百姓通过改善民生、缩差共富得到了实惠。
“首先是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蒋军激动地说,现在,城镇变漂亮了,人畜饮水、防洪抗旱、堰渠沟塘等水利设施完善了。公路不仅通到了场镇上,所有的行政村也通了公路。“汽车、摩托车可以直接开到农民家门口。”
在社会保障方面,双龙场乡实现了养老保险全覆盖、低保应保尽保,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以上。
再次,近年来,惠农政策得到了强化,大户种植、养殖,各种养猪、养鸡、养鸭等涉农项目,都有补贴。“双龙场乡是红心柚的发源地,目前我们正利用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红心柚,为农民增收。”蒋军称,今年,是我市“万元增收计划”三年目标实现的最后一年,目前,双龙场乡已达到目标80%%以上。“我们有信心,到年底前,所有农户每户实现增收1万元。”蒋军说。
重庆市运管局副局长孙跃——
开放面对 实事求是
维护了重庆形象
“面对国内外媒体对重庆的关注,市委市政府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正面回应,实事求是,是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再一次提升。”孙跃高度评价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
孙跃说,“重庆走的是民生发展之路,我的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比如公租房,我们要求的是公租房一旦入住,公交车必须同步,而且随着入住人数的增加,不断增加公交线路和公交车辆。为了让老百姓坐上安全、舒适、便捷的公交车,近几年,重庆还实施了一系列公交改革。
身为一名重庆人,近几年重庆的变化,孙跃同样深有感触。“不管是外地的同行到重庆,还是我到外地开会,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推介重庆,因为心里有种自豪感。”孙跃说,尤其是“五个重庆”,他会带着外地同行体验轻轨,到路上指给他们看交巡警平台。“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重庆的发展和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
孙跃还发现一个变化,通过“唱读讲传”活动,不仅提振了重庆人的精气神,市民素质也得到提高。“以前都说重庆是码头文化,现在人们不管坐公交、乘轻轨,都能自觉排队候车。”
“重庆能走到今天,不容易,一定要十分珍惜!”孙跃希望我市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用优异的成绩迎接“十八大”的召开。
市疾控中心职工廖小丽——
重庆成了全球关注的大都市
“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记者蜂拥而至,已经说明了重庆的影响力,如果重庆仍是个落后的西部山城,自然不会这么受关注。”廖小丽说,能够见证重庆发展成一个国际大都市,每一个重庆人都感到庆幸。
廖小丽感慨地说,“这几年,重庆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身为一个年轻的时髦女郎,廖小丽以前晚上几乎很少出门,背街小巷更是从来不敢去。“说到重庆的变化,交巡警平台首当其冲。”廖小丽说,自从有了交巡警平台,市民的安全感大大增强,街上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警察,晚上出门再也不需要担心。
其次,环境好了,城市漂亮了。“以前都说重庆晚上像香港,白天像乡场。因为确实很多地方脏乱差。”廖小丽说,现在的重庆,又干净又漂亮!
“以前,我还想到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去工作。现在走出去,发现没有几个城市比得上重庆。”廖小丽说,我现在都劝外地的朋友到重庆来工作。这里的物价不是很高,房价不是很高,但幸福指数却很高。
装修工人周良明——
想不到我也成了城里人
“也许十年前,我根本想不到有一天,我不仅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还真的成为了城里人。”装修工人周良明是一名泥水匠,他也关注了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我感觉薄书记说得太好了,我为重庆感到骄傲! ”
周良明说,“我感觉市委市政府,是真正为老百姓干事的。”今年28岁的周良明在主城打工已有10年。“最初的想法是,赚了钱回家修房子、娶媳妇。”周良明说,“可是眼看着这个城市这么好,发展又快,工程又多,每个月都能挣三四千元,就不想回去了”。
2010年,重庆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周良明欢欢喜喜地成了城里人。去年,他又申请到公租房,全家人欢欢喜喜地离开租来的房子,搬进了新家。“以后我的孩子就可以在城市长大,在城里上学。”周良明说。
周良明还知道“五个重庆”、“民生十条”、“缩差共富十二条”。“这些都是给老百姓谋实惠、谋福利。”周良明说,“我打心底里赞成、拥护。”
光明日报记者张国圣:
3月9日是重庆代表团的开放日,早上6点起床,7点刚过就和一个同事赶到人民大会堂重庆厅,到了后才发现,好位置早就被同行们占完了。
重庆在政务公开方面有哪些新举措?重庆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进展?重庆为什么要率先把基尼系数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开放日现场,记者的每一个问题都锋芒毕露。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代表和市长黄奇帆代表一一认真作答,而且绝不回避工作中的矛盾,绝不掩饰发展中的问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德国《世界报》奥地利《标准报》记者约尼·埃林:
我认为重庆团开放日是此次中国的“两会”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团开放日。吸引我的是重庆团的几个代表发言有意义,他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讲的故事是有实际根据的。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两个代表发言讲法律的问题,他们比较专业。
香港有线电视台首席记者吕秉权:
重庆团非常开放,我说的不是开放,是非常开放。薄熙来书记准备充足、妙语连珠。不回避任何问题和话题,表现自如,有大家风范。举手的大多数记者都得到了提问机会,境外媒体记者都说满足了大家的新闻需求。本来外媒记者们还约定会议结束后还要去围堵薄书记,但由于对问答结果比较满意,所以,结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去围堵他或者对他喊话。第二天的报道中绝大多数媒体都比较客观公正,对重庆也很善意,那是很多记者都觉得薄书记回答问题很坦诚,还有不少记者被他的勇气感动。
大公报记者冀萍:
在开放团组会中,薄熙来特别讲到,“可以延长15分钟,如果记者们不急着回去的话,我们再继续交流一下。”最终,几乎每个举手示意的记者都得到了提问机会,26个记者、45个答问,也创下了此次北京“两会”开放团组答问会的一个纪录。
重庆团还有一点让香港记者很感动,就是书记和市长都多次提到要让农村孩子们每个人有牛奶喝和鸡蛋吃,是这次“两会”唯一有省级主要领导说到具体如何关爱农村孩子,这种大官管小事的举动,对农村孩子的照顾,让记者们感动。
经济日报记者胡文鹏:
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来看,今年“两会”重庆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十分成功,体现出了重庆人开放的胸襟。近年来重庆的飞速发展,使得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一座新闻富矿,值得我们媒体人去深入挖掘报道。
作为一名多次赴重庆采访的记者,我近年来亲身感受了重庆的巨变。重庆的这些变化,首先得益于中央的政策扶持,其次也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
中国青年报记者崔丽:
参加这次重庆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活动,我有两点深刻的体会。
首先是重庆开放的态度。我的很多朋友、同行,包括境外的媒体,都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重庆这几年的发展甚至是薄熙来书记个人提出了问题。
譬如,我就特别关心,重庆的红歌还唱不唱啊?打黑还继续不?重庆的回答是:打黑是必要的,而且要坚持,有黑必打!一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清明的社会环境!这个回答很好,很给力,敢于啃硬骨头。
其次,我感觉重庆方面是诚恳的。没有回避矛盾,没有回避尖锐的问题,一五一十说得很透彻,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公众的知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