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鸡蛋传递的温暖 南川山区孩子\"免费鸡蛋\"纪事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3-09 14:42
一阵清脆的铃声,海拔900多米的重庆市南川区合溪镇草坝村小学里飞奔出欢乐的孩子们,唧唧喳喳的喧闹声打破了薄雾中小山村的宁静。9岁的三年级学生韦欣手里捧着一枚滚烫的鸡蛋,反复倒手,小脸儿笑成了一朵花。
“我已经好久没吃过鸡蛋了”
“妈妈说家里的鸡蛋要留着换钱买盐巴,我已经好久没吃过鸡蛋了。”韦欣说。这个瘦小的孩子,每天独自往返三小时到学校上课。从家里带来的盒饭,到了中午早已冰凉,学校发免费热鸡蛋,使她觉得特别暖心。
草坝村与大山接壤,离中心小学有18公里,学生们多数家庭贫困。镇中心小学校长韦明理说,为了上学,有的孩子每天要往返四个多小时,天不亮就起床,从家里带来的饭到中午早就凉了,有的孩子甚至饿到下午放学回家才能吃上饭。
在离合溪镇稍近的风门村村小,9岁的尹晨希握着鸡蛋不愿吃掉,因为“想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父母外出打工五年未归,尹晨希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她说:“冬天捧着冰冷的饭盒,边吃边掉眼泪。”
在西部贫困山区,这样的孩子和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因为离校太远、家庭贫困等原因,吃不上热饭、吃不饱饭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比较普遍。
为了让山里娃吃上热饭和增加营养,重庆市实施了“蛋奶工程”和“爱心午餐”,2010年投入资金7.98亿元,惠及5000多所学校的278万名学生,南川区率先实现了此项工程的全覆盖。
“不爱吃鸡蛋”的孩子们
“饿了吃鸡蛋可以填饱肚子。”东胜小学12岁的韦提的一句话令人心酸。11岁的黄成洪靠吃低保的爷爷奶奶抚养,这个初来学校时连饮水机里的水都要用瓶子接回去给爷爷奶奶喝的孩子,每次总是舍不得吃下鸡蛋,总是想着带回家给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吃。9岁的杜杨是另一个“不爱吃鸡蛋”的孩子,靠爸爸“打石头”养活他、弟弟和残疾的妈妈。懂事的他说:“弟弟才四岁,鸡蛋留给他吃。”
高桥小学四年级的李陈意从小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重庆打工养活他和奶奶。因为要给他治病,家里穷得连电视机都没有,“每顿只有米饭和菜叶,一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和一个鸡蛋。”即使如此,这个圆脸大眼的男孩还是常常把鸡蛋带回去给奶奶吃,“我以前每天脚痛,都是奶奶背着书包扶着我来上学。”
在铁村乡谢坝小学二年级教室的一角,记者采访了小脸上忽闪着一对大眼睛的刘成成,同学们抢着说“他是我们班第二名”。家里住着土房,看电视要到邻居家去,贫困的经历让8岁的刘成成变得早熟。他说:“我不爱看动画片,最爱看新闻,因为对学习有帮助。我喜欢吃鸡蛋,因为可以填饱肚子,而且很有营养,身体好学习才能好。”
因为家远,每天5点半起床,走一个半小时山路,11岁的何旭才能到学校,清晨在大雾中摸索着前进,晚上天黑才能到家,“一下雨就可能摔得一身泥巴。”父母在浙江打工两年未归,她和弟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记忆里只有上学前吃过鸡蛋,弟弟两岁多,我把鸡蛋带回去,掰成小块喂他,他高兴得直叫唤。”何旭笑着说。
10岁的卢文忠和患病的爸爸一起生活,妈妈在他3岁时离家,他面对记者不愿过多谈起家里的情况,住得相近的同学刘磊说,卢家很穷,几乎都是吃洋芋,“以前哪里吃得起鸡蛋。”开朗的刘磊也是和爸爸相依为命,有时带回去给爸爸的鸡蛋,在相互推让中最后“一人吃了一半”。
铁村乡中心校校长李太坤说,不要小看一枚小小的鸡蛋,对山区孩子来说,不仅仅能填饱肚子,补充一点营养,还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这些生活困苦的孩子们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们,在帮助他们。”
系列关爱措施正在实施
吃上免费蛋奶和爱心午餐的一年多来,13岁的韦姣长高了近10厘米,体重增加了4公斤。她说,父亲一场大病花掉所有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债,因为吃不饱饭,她比其他同学都要瘦小,还常常胃疼。现在有了免费的午饭和鸡蛋,她身体变好了,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
南川区教委党工委书记崔有志说,南川区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近2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8096人,其中贫困生又占了1/3。这些孩子因为缺乏营养,身体素质普遍不好,又缺乏关爱,心理状况和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蛋奶工程”只是关爱这些孩子的一个方面,代理家长、寄宿学校、亲情电话、心理咨询室等一系列的关爱措施都在实施之中。
下午两点半,吃过鸡蛋的小学生又开始上课。“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不仅要养活地球上的人,还必须养活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山里娃的读书声穿透了山上的薄雾,久久回荡在山间地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