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企业如何“抱团”发展?金融、财税、人才储备等方面还需哪些政策扶持?面对越来越多的地方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的态势,今年全国“两会”上,在渝全国政协委员的首份集体提案便是关于如何支持地方企业“走出去”的建议,呼吁政府“力挺”企业海外投资。
“走出去”是企业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
6年前,重庆市博赛矿业集团以6000万美元收购了南美洲一矿业公司70%股权,成为重庆当时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6年后,越来越多的地方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
“两会”前,在渝全国政协委员曾就渝企“走出去”的情况作过专题调研。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截至2010年,全市“走出去”企业共有208家,其中民营企业138家;境外投资企业160家,其中民营企业112家。
而重庆“十二五”规划则提出,5年内,全市要完成海外投资300亿美元。力争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数量达到160户以上,增加1倍;投资额达30亿美元,翻两番以上。
“地方企业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实施海外投资,积极‘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所需,也是践行国家和地方战略的应有之举。”在渝全国政协委员谈理平认为,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海外投资,更是拓展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战略资源、突破贸易保护壁垒、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面临困境
在渝全国政协委员左宗申旗下的宗申集团2004年便“小试牛刀”收购国外企业股份,如今,集团已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园区或工业基地。
对目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现状,左宗申直言,与全球的跨国集团、知名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还面临很多困难。
他说,整体而言,实力不够强,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项目和主导产品不突出,在市场拓展和产业链高端的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同时,支撑力不足,从国家到地方还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走出去”战略,政策不够协调;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环节偏多、效率偏低;熟悉国际市场的外贸、营销人才相对匮乏;大多数企业均是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支撑,导致整体竞争实力不济。
此外,监管还比较弱,从地方政府到部门到企业集团,都缺乏系统的指导地方企业“走出去”的实施意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境外投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重大投融资管理力度不够强等问题。
呼吁政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当下,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我们既面临严峻挑战,更碰上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渝全国政协委员们在集体提案中指出,对地方企业来说,目前正是“走出去”抄底海外技术、资源、人才和实施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期,为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服务、配套制度等方面,加大对地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
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快研究支持“海外投资”的金融财税政策。如中央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外汇,专门用于支持地方企业对外投资,并给予贴息优惠;对“走出去”企业给予资本金贷款、风险补助、税收减免;允许国内银行开展离岸结算业务等等。
二是加大资金支撑力度,搭建地方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撑平台,逐步构建银企整体战略合作联盟,实现企业海外投资发展与境内、地方银行服务的有效整合。
三是健全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境外投资领域,加快制定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法规,提高政府的审批效率,搭建地方企业“走出去”的保障平台,建立财政、外贸、海关、税收、商委等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四是强化人才培训,加大力度培训一批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外贸、金融、法律营销、管理、财务等方面人才,为企业“海外投资”提高强大的人才支撑。
五是完善基础服务体系,针对境外投资、对外贸易等搭建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并建立与驻外使馆和经商处、友好组织、中介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的密切合作和协商机制,设立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地方企业实施海外扩张提供专业调查、法律服务等。
六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其中国有企业重点项目必须坚持由政府建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抱团”态势;项目论证必须有全面客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风险评估报告;推进项目必须有一组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