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瞎子能在闹市里滑着滑板追赶用言语轻蔑他的人,我知道你看到这句话时,一定要说:晕。千万别这样说,第一,这是真的,这个人在美国,他失明却学会了声音定位的方式来闯世界,根据不同事物的回音来判断事物和自己的距离以及关系。第二,庄子说,人最怕的就是做了个瞎子或者是聋子,当然,庄子不是看不起残疾人,庄子说的瞎子和聋子,是指知识上的瞎子和聋子,也就是对自己没有见过或者是听过的事,不要轻易地否定其存在,甚至耻笑,毕竟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人的目光和智商也是有局限的,人对世界的了解也是有局限的,就像那个哥白尼为了说地球是圆的还被烧死了,不知道我们今天 否定的很多事,也许数百年后就是很简单的了。
胡说八道了一通,其实和下面要说的主题一点关系也没有,可是为什么还说呢,因为今天是假期,假期就是一个放松的日子,身体放松了,精神和文章也该放松一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言归正传,今天下午值班,突然看见了一篇小文章,写了许多人读书的方式,觉得有趣,因为平时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还认为天下所有人读书的方式都和自己一样呢,这就犯了聋子和瞎子的毛病,于是,很认真地读完了,又对照着想了想自己的读书方式,于是有了这篇文章,算是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方式吧。
文章说,苏轼读书是“个个击破法”,用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就是每次读书只带着一个目的去读,读的时候只求证这一个问题,其中还说,他把需要获得的知识分成几类,一类一类地获得。
顾炎武读书喜欢制定很严格细致的计划,而且很认真地写读书笔记,不只写读书笔记,还认真写心得,大声诵读,重点背诵,最后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出了一本书《日月知》。
鲁迅读书讲究“跳跃法”,他主张遇到疑难问题不要死研究,可以先跳过去,读到后面的时候再回头看,这样很多问题就可以推理出来了,这样观点的还有陶渊明,他就说过很多时候读书要学着“不求甚解”。
而爱因斯坦读书是有公式的,叫“一总,二分,三合”也就是,先看目录和前沿说明什么的,二看各章节里的小目录和小分论点,三再全文合起来看。这个很有趣吧。
我认真地把这四个代表人物的读书方式摆出来,先不加任何观点,大家可以想想,这些学习方式是不是和一个人的做人很有关系啊。苏轼的做事一定是专心的一项一项地完成的,所以他学问好就不会拍马屁,不得不一贬再贬吧。顾炎武一定是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什么事情在他的眼里都是有板有眼的,任何马虎不得。而鲁迅是个聪明人,他比别人懂的多大约都是这样由后再回到前的自我推理,这也练就了他任何事情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居高临下,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而爱因斯坦那绝对的是做理科学问的人,先知道框架,然后再弄清楚框架里面的具体内容,不知道爱因斯坦看小说时怎么看,小说可是很多没有大目录和小纲要的。
我发现我看书的方式好像又属于比较杂的了,这也看出我这个人,什么都不在乎的品性吧。我是根据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看法。读理论的书,一般都是有一个摘抄笔记的,而且时间闲的时候还喜欢写几句或者是成篇的心得。读杂志类我喜欢把小哲理故事摘在一张小纸上,做生活卡片,有时可以用在自己的文章里,这个方法我一直觉得很好,常常推荐给朋友。而看小说,自然是什么也不记的,完全陶醉地跟着哭跟着笑的,如果真有感动了我的小说,我一定是要讲给人听的,至少找三个人讲给人家听,在讲的过程中慢慢丰满自己对这个小说的理解和看法,也加强了记忆。我觉得身边有同类,这个方法很好,看了好东西就逼着他听,这样很帮助自己整理读小说的思维和记忆,至于听者有多少痛苦就难说了,嘻嘻。自然偶尔也大声地诵读诗句或散文,在没有人的夜晚,独自一人在屋里,把自己读的香汗淋漓,热血沸腾,常有插翅翱翔云间之快意。
惭愧,自己想胡说,就真胡说了,看不下去的,你骂一句解解气吧。反正我听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