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和讯博客 作者:摩天岭岭之鹰 时间:2008-01-03
打开一部中国史,可以看到,移民西陲,屯田实边是中国的传统国策。中国北方,尤其是西方的游牧民族,因为其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使然,从西周时代起,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同时,为了弥补生活用品的不足和自然灾害肆虐的损失,也为了满足其上层贵族奢侈腐糜生活的需求,就不得不以掠夺方式骚扰中国边境,抢劫内地百姓财富,毁掠城池。因此,从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时代,一直到清末,为了强化边境防务,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历代统治者一代代使用专制和强迫手段,役使大批中原人民,离开自己熟悉而富庶的家园,不远千万里来苦寒,荒凉,贫瘠的边境屯田,定居,以为安边之策;统治者也同时通过这种移民手段,逐渐向西域、北疆,西南疆渗透,逐渐把中原文化,传统和思想传播到边陲,使中华领土以渐进、蚕食的形式得到了扩张。
分散的,小国寡民时代的春秋战国,由于兼并战争的频繁,中原没有余力向四境扩张,有计划地移民实边。真正大规模的移民西进,始于秦始皇时代。秦统一天下后,为了消弭祸患,防止六国旧贵族居有祖籍地,以潜在的社会势力反叛,嬴政西移六国贵戚富豪12万户于咸阳,将他们直接置于天子脚下监管;又移部分贵戚富豪至巴蜀四塞之地,成为无根之木。复派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尽有匈奴河南地(河套以南),迁中原民户三万,置于河北,榆中(今内蒙伊金霍洛旗)屯田实边,修筑长城,以为藩篱。秦亡以后,白登之战,屠戮了功臣的刘邦无以抵御匈奴骑兵的进攻,四十万大军被围七昼夜后,以娄敬诈降计溃围而出,从此不敢言战,以和亲和岁输(年给粮米,绸缎,金银等)为妇人忍辱宁边之策。只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励精图治,厉兵秣马,才以积极的战争巩固了西疆,北疆的防务,并把汉帝国的版图,从河套扩张向阴山以北,河西走廊到整个西域。河西走廊在战国、秦时,为大月氏、乌孙氏故地,汉初,大月氏、乌孙氏迫于强盛的匈奴氏的压力,举族西迁至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匈奴于是尽占河西,派浑邪王、休屠王、折兰王、卢胡王、酋涂王、单桓王等匈奴诸王率部众游牧于此,构成了对汉帝国西部疆域的侧翼包围。为了打通河西走廊,西联大月氏、乌孙诸国,以东西夹击匈奴, 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派将军霍去病率大军出河西,奔袭匈奴,铁骑过焉支山(今山丹大黄山)千余里,大破匈奴,是年夏,趁匈奴喘息未定,汉武帝复派霍去病率精骑数万深入河西,过居延、祁连山,(今张掖境内)重创河西匈奴,俘获单桓王、酋涂王等。于是河西匈奴内部矛盾激烈,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归汉,被汉武帝安置在河朔。
从此,河西走廊归属中原,公元前121年,汉帝国于此设酒泉郡,后附设盖臧(后讹称故臧、今武威)、鮇得(今张掖地)诸城。公元前111年,为加强对河西的控制,分酒泉郡,增设敦煌、张掖郡。大约武帝孙子,汉宣帝初年,始增设武威郡,成为河西四镇。汉帝国于是由中原移民于此,农耕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丝绸古道上绿洲分布、沟渠交错、耕地如织、水草丰美的膏腴之地。其前,即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各率精骑五万,越过大漠进击匈奴,至于狼居胥山(今外蒙杭爱山)。尽复河套之地,汉武帝以此设朔方,五原郡,移中原军民实之。同时,探险家张骞两次凿空西域,使西汉的统治权实际上扩充到西域地区。宣帝时,河湟西羌反叛,老将赵充国统军镇抚,建策朝廷以军屯方式戍边安民。亲率步兵九校屯田于湟水,为国家安定了西陲达百年之久。从东汉明帝(公元58-76年)时起,西汉末叶强大的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汉帝国先后大规模出兵三次,西征最远五千里,屯田于西域各国。杰出外交家班超纵横捭阖于西域三十年,担纲西域都护重任,紧紧将西域人民团结在东汉旗下。至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大将窦宪派将军耿燮,任尚出居延塞,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北匈奴从此远遁至东欧,成为马扎尔人(匈牙利人)祖先。而西域从此成为祖国版图一部分。南匈奴则于河套以南地区,延续到北朝,为汉、鲜卑、氐,羌人同化。
隋唐时期,东西突厥崛起,北疆不宁,经过李靖,李世勣,苏定方,薛仁贵几次出击,击败东西突厥,巩固了唐朝对北疆的控制,军屯进一步发展至葱岭(帕木尔山结以西)至辽东。四夷宾服,八方来归,唐帝国盛况空前,直至西方吐蕃兴起,南诏兴乱。有明一代,自徐达重修长城,设长城九边以防瓦剌,鞑靼来犯。针对元季红巾之乱和边疆多战事使边境十室九空,民不聊生的状况,明朝政府几次移民实边。今天,河套前套至宁夏川区,当地人盛传其祖先来自明朝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便是明证。而云南丽江纳西族人则是明初大将军蓝玉平滇时戍边的中原军士和当地土著姑娘的后裔。解放后,为了充实边疆,实行大三线建设,政府一次次移民,从军队转业成农垦战士,招收戍边女青年,到大批劳改犯和内地右派充军西北;从工厂内迁,和以户口,粮食,工作关系为束缚,强制出身不好的大中专毕业生赴三边地区工作;从灾民盲流流入青海,新疆到大都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赴边疆,建国前三十年,几乎没有间断过。
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国策,开拓了边疆,发展了边疆的生产,安定了边疆的生活秩序,也避免了从内地万里迢迢,长途运送粮秣给养之苦。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却是消极的被动的负面效应。因为,这种西部的开发,并不是人民自觉的行动,而是在专制统治下,以暴力强制性的行动。对遣送边疆,强制留在当地戍边或生存的民众来说,他们要么隶属军籍,要么隶属刑隶,在边地画地为牢,处于被监视居住中,或者被户籍口粮羁绊,人身不自由中。不能自由流动,寻找机会,开创事业。只能以消极的谋生存为终极目的。因此,很少有可能和机会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在西部创造出辉煌。所以,中国的西部开发了几千年,始终未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利用自身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和能源,抓好原材料的集约化生产和精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市场开发,只能粗放经营,从根本上改变不了自己因地理环境劣势而贫穷落后的状况。间或,漫长的历史时期,曾经有自发的移民潮涌向西部,但是,在战乱和自然灾害下向西迁徙的灾民,并没有技术和知识,更没有资金和开拓意识,只是被动地,盲目地西移,以躲避战乱和灾荒。他们以暂避一时的心态,在饥荒之中觅食,不具备建设性,反以杀鸡取蛋式的攫取,搜求一切利于生存的资源,只能对环境构成长远和致命的破坏。因此,西部在改革开放前,除了城市,矿山,国营农场,沿水域居住的村落,其他地域基本上没有根本的改变,就是这种惩罚式,禁锢式或急救式开发的必然结果。
如今,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已经几年了,抓不住龙头性的企事业引领开发,或者仅以资源获取为目的,且不能抑制孔雀东南飞,异域飞的现象,仅仅靠搞几个大项目,引进几个高精尖人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寻找到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西部开发的实际,吸引人才主动地涌向西部寻找机会,积极创业,并且扫除一切人为的,政策性的羁绊束缚,在法律和环境保护的框架下谁开发谁拥有,允许移民自主建立社会和自我管理机构。西部大开发才有可能进入实质性阶段。为什么深圳等沿海特区开发收效显著,而西部开发还停留在国家引导的几个大的项目上昵?原因如下:第一,沿海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具有通海之利。第二,交通方便,文化发达,便于外贸,内销和置业,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第三,地方官与民众眼界较宽,较少官僚主义和排外思想。而西部由于环境闭塞,愚昧落后,不具备上述优势。所以,内地的企业和人才能自发地奔赴沿海,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那里的经济繁荣(这里面有政策倾斜的因素)。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可以预期的前景的地区。而西部,除了较为严酷的环境,前辈戍边的惨痛教训,不可预期的未来以外,并没有向国人展示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内容。
人们没有预期,又充满恋土情结,怎么肯舍弃温暖的家园,奔赴未知前景的蛮荒地区呢?当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机制和体制,那就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了。 (编辑: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