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八月天气长,情妹下河洗衣裳;清水洗来米汤浆,情哥穿起好赶场……”这段轻松欢快的川江号子曲调《十二月歌》,成了病榻上96岁“老号子头”的止痛药。
今年元宵节刚过,我市民间艺术大师、川江号子传承人“老号子头”陈帮贵,在与病魔抗争了11个月后与世长辞,享年96岁。
2月初,在陈帮贵简朴的追悼会上,悬挂正厅的挽联浓缩出“老号子头”的传奇生涯:“一世传承号子享有至高荣誉,半生搏击川江历尽艰难险阻”——
16岁少年声名鹊起
2月28日,江北区龙湖西苑,陈帮贵的女儿陈定华、女婿熊康敏向记者讲述了“老号子头”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
1916年10月,陈帮贵降生在綦江县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他出生之时,生父已去世。不久,继父也因吐血不治身亡。母亲靠继父传授的酱坊手艺,维持全家生计。
“父亲7岁那年,母亲送他入私塾,得以识文断字。哪晓得兄嫂婚后都抽起了鸦片,家境每况愈下。父亲12岁那年,母亲忧郁去世,他就逃离家门,只身前往重庆,漂流于长江边,去船上当了船工。从13岁起,他便学着推船、拉纤,过上了江上生活。”陈定华说。
由于终年盘桓于激流险滩,陈帮贵特别钟情于川江号子。每当听到集戏文、民间曲艺和小调为一体,充满着船工粗犷豪放精神的号子,便令他神往、亢奋,经不住要喊一嗓子。
为此,他多方讨教,孜孜求学,并专门拜当时久负盛名、年逾花甲、人称“老小生”的彭绍清学艺。在其悉心指教下,陈帮贵的号子日趋字正腔圆,16岁便在川江小有名气。
那么川江号子,在当时究竟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呢?
陈帮贵的徒弟曹光裕介绍,旧时川江行船走水,全凭号子统一。尤其在四川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江水急湍,与水陆要冲重庆相通的主要河流就有长江、嘉陵江、渠江和涪江。
“而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则号称‘长江天堑’,江面河底险滩密布、暗礁林立,老辈子说的‘泡泡水’、‘漩漩水’、‘卧漕水’、‘急流水’、‘钩钩水’随处可见,稍有不慎,轻则搁浅不行,重则触礁沉没、葬身鱼腹。”曹光裕告诉记者,当时,船工尊号子为与险滩恶水搏斗的行动命令,也把号子看作抒发喜、怒、哀、乐的独特方式。
陈帮贵就是在这样宏大的时代长河里,将号子融入了他的生命。
新编号子唱响时代变迁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
历尽苦难的船工们结束了当牛做马的生活,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此,川江号子迸发出更加欢快的歌声,成为激励川江船工力争上游、开拓前进的动力。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突飞猛进,党和政府花大力气整治航道,改革运输工具,炸暗礁、平滩涂,小火轮代替了大木船……川江号子逐步结束了它作为冲流闯滩号令的作用,而从江河急流中慢慢步入舞台,成为宣传群众、激励群众、教育群众的有力工具,成为社会主义的文艺之花。
“就这样,岳父开始赋予川江号子新的内容,使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劳动歌声在促进生产发展,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新人新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熊康敏说,新时代,新生活,新的川江,新的旋律,改变了陈帮贵对号子的理解。
1956年4月,陈帮贵新编的川江号子“夺红旗”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会,就一举摘得一等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川江号子不但从重庆唱到北京,从舞台唱上电视,而且唱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1983年5月,时任全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吕骥介绍日本松山电影团来重庆,专门为川江号子的演唱实拍录音。
1987年7月,应法国邀请,川江号子代表中国参加了法国阿维尼翁民间艺术节,与世界水上歌手组成全球九条大江大汇唱,受到法国观众高度评价。法国第一大报《世界报》评论川江号子是艺术节“江河音乐专栏内最为出众的部分”。
“那是父亲一生中记忆深刻的一段经历啊。”陈定华回忆,父亲常常描述当时的场景——当三位身着白衬衫、红背心、蓝布裤的中国长江歌手,站在塞纳河畔阿维尼翁工学院的草坪上尽情演唱时,热情的法国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他们用气势磅礴的川江号子征服了法国观众,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陪同他们的法国法比恩小姐兴奋地连声说,继续吧,继续吧……
不遗余力传承川江号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帮贵开始致力于川江号子的传承,先后整理川江号子唱腔26种,唱词近百首。同时,他也被吸收为重庆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只要有一口气在,号子声就停不下来哟。”病榻上的陈帮贵,将生前的玩笑话,变成了终身恪守的人生准则。
2002年3月,川江号子受中央电视台邀请,赴北京录制专题节目。在接受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采访中,陈帮贵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并荣获一等奖的情景。
“事实上,也正是这次演出,让父亲对号子的信念更加坚定,拥有了传承号子的使命感。”陈定华说道。
在保存下来的视频中,记者看到老人侃侃而谈。他说,那是一个令人难忘而幸福的日子啊,毛主席、周总理以及中央的领导同志都亲临剧场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又到后台接见大家,与我们一一握手,鼓励我们把川江号子进一步推陈出新,唱得好上加好,下次再唱到北京来。
这些幸福的时候,陈帮贵把它们当作了一生的最珍贵的记忆。
陈帮贵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川江号子,也收获了崇高的荣誉——2001年,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授予他“重庆市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7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陈帮贵的嫡传弟子曹光裕,跟着师父学了几十年,几次差点放弃,陈帮贵都把他拉了回来。“师父说,川江号子要是丢了,川江的魂也就没了,只要把号子传承下去,历史也会记住我们的。”
师父的话,让曹光裕泪流满面,他开设了川江号子讲习所,组织了一帮喊号子的兄弟们,将号子唱到了天安门,唱到了世博会,唱进了每个重庆人的情感之河。
人物简介
陈帮贵,国家级“非遗”项目川江号子主要传承人。他13岁到重庆当船工,拜当时有“老小生”之称的川江号子手彭绍清为师。解放后,陈帮贵成了驳船站的工人。1954年,川江号子被正式搬上舞台,1956年陈帮贵又带着川江号子到首都剧场参加工人文艺调演,荣获了一等奖,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1987年7月25日,在法国阿维尼翁工学院演出。进入21世纪,他摘得了中国文联授予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