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到观音桥。”
“走观音桥怕是恼火哟,观音桥环道堵死完了。”
这段对话,曾发生在很多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之间。不过,随着去年9月,市级重点道路建设项目华唐路立交提前建成通车后,观音桥商圈三环线东西向交通被打通,这样的场景就逐渐减少了。
一直以来,山高路不平、出门遇堵车的重庆道路路况,被市民戏谑为“伤不起”。近年来,随着“畅通重庆”建设加速,城市道路建设力度得到空前提高,目前主城道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较2007年增加近1000公里,每平方公里路网密度由2007年的5.3公里提高到6公里;新增跨江大桥7座,总量达到24座,在建4座;新增穿山隧道4座,总量达11座,在建3座;主城干道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达30.8公里/小时,位居国内同等规模城市前列。
通过编织起一张由环城高速、立交、隧道等组成的城市道路立体交通网,“主城不塞车”的目标越发可及。
内环外移 主城进入“二环时代”
2009年12月31日凌晨2点,寒风中,成渝高速沙坪坝收费站灯火通明。
“准备就绪,启动收费!”随着指挥长一声令下,这个拥有20个进出车道,宽敞、气派的新收费站正式启用。
成渝高速沙坪坝站,是“内环外移”后新建的8个主线收费站之一,它与其他7个收费站一起,代替原内环高速取消的19个收费站,行使外环高速公路“封闭”功能。
内环高速建成于2002年。在内环的拉动下,当年人烟稀少的城市周边农村“变脸”成为城区。尤其是内环高速公路纳入年票收费后,车流量更是大幅增长。
只不过,全长78公里的内环高速通行路段上,共设有19个收费站,每到上下班高峰期,车辆总是排起长龙。虽然重庆高速集团采取了“不缴费车自主刷卡”等多种措施,但拥堵问题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内环高速拥堵,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2008年,市内环高速公路收费站外移路桥收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最终拟定《重庆市深化主城区路桥收费改革实施方案》,即外环高速公路建成后,撤除内环收费站,将收费站外移至外环,并扩大年票车通行范围。
随后,市政府还决定,通过回购方式将内环高速公路改为城市道路,撤除内环范围内的19个收费站;租赁年票车拥有7条射线高速公路(外环至内环之间段)共129.8公里的免费通行权;在靠近绕城高速公路附近新建8个收费站。
从2010年1月1日起,年票车在射线高速公路(两环之间段)行驶不再缴通行费;非年票车在内环通行不再缴纳高速公路通行费,但在内外环之间的射线高速公路通行按全程缴纳高速公路通行费。
至此,内环高速作为城市快速路,正式纳入城市道路路网。
“这次改革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市交委主任滕宏伟认为,最直接的影响,是扩大了年票车通行范围,年票涵盖的路桥里程接近1000公里,进一步减轻车主通行费用。同时,内环收费站外移更充分地发挥内环、射线、外环功能,改善了主城交通环境。
推进“畅通主城行动计划”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城区机动车数量与日俱增。截至去年年底,主城机动车总量已突破80万辆,其中私家车总量接近40万辆,这两项数字每年呈27%左右的增幅。
车辆骤增,自然对交通出行造成影响。2010、2011这两年,主城道路交通早晚高峰提前出现在早上7:00至9:00,下午4:00至7:30。
如何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实现“畅通重庆”?
去年6月20日,市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提出实施“畅通主城行动计划”,号召把主城区建设成为“不塞车的城市”。具体目标量化为:到2015年,城市道路周期性堵点、拥堵路段数量较2010年减少50%以上,主要干道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达到30公里/小时左右,道路交通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停车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同时,轨道交通占公交客运总量比例达到50%以上;公交换乘效率明显提高。
“畅通主城行动计划”分为10项行动:加快竣工一批重要的道路和隧道;结合已开通的轨道线路,做好与之衔接的公共交通的调整和布局;在一些重要路段和出行高峰时段,实施货车、摩托车限行;尽快搬走位于主城核心地段的公交停车场;通过攻坚打通主城最堵的几个堵点;建一批停车场,考虑将一些闲置的楼宇改造成立体车库;继续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对红绿灯进行智能化改造,同时加强交巡警指挥管理;进一步优化公交线和红绿灯设施,提高通行能力;增加车行和人行立交,减少转盘。
“行动计划”还提出,要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疏解中心区交通压力。
如今,经过大半年推进,“畅通主城行动计划”已初见成效。去年,轨道1号线朝天门至沙坪坝段,3号线二塘至江北机场段先后通车运营。市交通部门还结合轨道交通规划,对公交线路进行调整,增加了与26个轨道交通接驳的短途公交线路站港,让市民便捷换乘。
此外,市政部门去年在主城共新增经营性停车楼场205个,新增加停车位5.6万个,超额完成新增停车位5万个的既定目标任务。为进一步解决“停车难”问题,市政部门在今年将出台停车位总体建设规划,在可操作的地块建公共停车楼场,力争缓解主城80%的停车位缺口难题。
建隧道、立交、大桥串联交通节点
在重庆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上,市委书记薄熙来说,主城“不塞车”这个指标看似不大,其实难上加难,好多大城市可望而不可及,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如果重庆能真正成为“不塞车”的城市,那就小中见大,为市民和四面八方的朋友办了一件大好事。
要祛除城市“塞车之痛”,重庆提出建设隧道、立交、跨江大桥等,串联起交通节点,从而畅通路网,高效“治堵”。
2分钟穿过小龙坎、3分钟驶离石门大桥南桥头……2010年12月22日,80位市民代表受邀体验沙坪坝区“新交通”,一路通畅的车行速度,让体验者纷纷感慨:“‘堵城’这下不堵了!”
沙坪坝,曾一度面临“堵城”的尴尬。
建立交,是沙区“治堵”第一招。红槽房,曾经的堵点之一,因为红槽房立交的建成,变得畅通便捷。
下穿道,是沙区“治堵”第二招。如今,在天马路口、石门大桥南桥头、小龙坎转盘等堵点,通过采取下穿道组织交通,将车流转入地下,分地面、地上运行,降低了车辆交织量。
拓道路。以杨公桥为例,该地段因道路路宽标准不一致,双向六车道、四车道混杂,导致“中梗阻”现象突出。为此,沙区将杨公桥地段交通瓶颈统一建成为双向六车道,减少了车辆迅速集结造成堵塞的风险。
修天桥、智能控,这两招则是为实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在天星桥及新桥片区,因西南医院、新桥医院两大医疗机构存在,人流量大、人车争道现象突出。为此,沙区在该处路段分别设置人行天桥和红绿灯调节,保证了人车分流。
“过去早上起来像打仗一样,现在同样是这个时间点,我还有时间在家里比较从容地吃早饭。”家住凤天路的市民何女士在烈士墓上班,随着凤天立交凤天路至梨树湾的下穿道建成通车,再借道站西路,她只需10多分钟,便能驾车从家到单位。
道路改善改变生活,这已成为沙坪坝“畅通城市”生活的生动注解。
不仅是沙坪坝,近年来,主城各区通过推进重点道路建设项目,新、改、扩建道路里程,建立交、隧道、延伸道等,为主城畅通建设增添了一枚枚砝码。
畅通重庆建设的“大礼包”,在去年年底再次分享给市民。随着嘉华大桥南延伸段、二郎迎宾大道南延伸段、白杨沟立交等7个“畅通”项目建成通车,让主城在实现“不塞车的城市”目标中又迈进一大步。
市城乡建委表示,主城今年还将加快桥隧建设,增加市民跨区行驶的路径,使城市道路里程突破3800公里,建成区路网密度达6.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