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下午4点。
58岁的陈自力收了在朝天门摆的摊,径直朝地铁1号线小什字车站走去。想到40分钟后,就能到达“民心佳园”公租房,还能给外孙女做一顿丰盛的生日晚餐,陈自力的脚步就更加轻快了。
“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公租房’,回家可以乘坐轻轨和地铁,享受这样现代化、快捷的生活。”2011年离开老家丰都社坛镇,到重庆给女儿帮忙守店的陈自力感慨地说。
但陈自力也许不知道,就在这座城市的地下,此时此刻,还有100多公里轨道交通建设工地,正在紧张地施工,数万名建设者挥汗如雨。一张覆盖主城九区的轨道交通网,将在明年全面建成。到那时,到主城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到达。
而到2020年,我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超过400公里,比肩伦敦、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
重庆市民翘首以盼的轨道交通,真正进入了“大提速”时代。
轨道交通三次提速
“按照原来的‘十一五’规划,重庆的轨道交通建设目标只有82公里,总投资245亿元。”市轨道集团董事长沈晓阳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轨道交通是民生工程,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从那时开始,我市轨道交通建设,连续三次提速!”沈晓阳说。
2008年11月19日,我市全面启动“畅通重庆”建设,薄熙来强调,“一定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的运量大,而且安全、正点,是输运人流最有效的方式。目前轨道交通输送旅客的比重还不大,要逐渐使其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
2009年,国务院3号文件指出,支持重庆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之后,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了《重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计划变动后,我市轨道交通不仅公里数从以前的82公里增长到了175公里,投资金额也从245亿元提高到455亿元。主城九区提前3—5年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
至此,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快马加鞭,高潮迭起。
2011年7月28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较场口至沙坪坝段开通试运营。这是继2005年轻轨2号线开通后,我市首条建成通车的地铁线路。从此,重庆轨道交通进入了“换乘时代”;
9月29日,轨道交通3号线两路口——鸳鸯段开通试运营。3号线与1、2号线连为一体,实现了主城轨道交通网络化营运的突破,重庆轨道交通进入了“网络时代”;
12月30日,3号线南岸二塘至重庆机场段全线开通,实现了跨越两江、贯通南北。市民不仅可以乘坐轻轨直达机场,而且在两路口站和重庆北站,还可以直接购买机票和自助办理登机牌,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2011年,我市轨道交通新增通达里程55公里,运营总里程增加了2.5倍。完成投资163亿元,相当于2000年—2009年十年完成投资的总和。“十一五”期间“四线十段”178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实现了全面开工。
开工强度全国第一
2012年2月27日上午8点。我市轨道交通各大车站,进出的乘客,接踵摩肩,人流如织。站务员们忙着疏导人流、搀扶老人,维持站内秩序。
如今,轨道交通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1、2、3号线,每天运送60多万人,最高峰时,日运量达到75万人次。
“截至去年底,我市轨道交通已通车营运75公里,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沈晓阳说,相比于全国各大城市,重庆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排列第六位。
与此同时,重庆还有123公里轨道交通在建。这个建设规模,超越了绝大多数城市,与北京、上海并列为全国最强阵容。
据介绍,今年,我市还将建成轨道交通72.4公里,包括轨道交通1号线沙坪坝—大学城段、6号线五里店—礼嘉段,3号线南延伸段(二塘—鱼洞)等。届时,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到140公里,日客运量超过160万人次,衔接重要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居住密集区等。
明年,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到2013年底前,我市将再通车3段49.6公里轨道交通。包括6号线二期工程(上新街茶园、礼嘉五路口段),2号线延伸段(新山村鱼洞)。届时,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约200公里,覆盖主城九区,日客运量超过200万人次。
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再传喜讯。
2012年春节前,国家发改委专家组一行,来到了重庆。经过评审,专家组表示支持我市从2012年到2016年的5年内,再开工建设200公里左右的城市轨道线路。
按照专家组意见,未来5年内,我市轨道交通开工强度将达到40公里/年,居全国第一位。
照此规划,到2015年,我市将建成投运轨道交通252公里,日均客流量30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客流总量的33%,初步发挥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作用。
催生轨道交通产业
“这样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史无前例。”沈晓阳称,上海是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最早、最快的城市之一,最初的13年时间(1990年—2003年),建成轨道交通82公里;重庆第一条轨道交通2号线2000年开工,明年正好13年,我市将建成轨道交通200公里。
“按照惯例,一个工程要盖90多个章。”沈晓阳说。为了加快进度,争取时间,市级各部门通力配合,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采取“现场办公”、“一站式办公”,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工程建设方面,我市大量开展科技创新。“轨道施工,大部分在地下进行。我市地质多为坚硬岩石,为此,6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了TBM全断面掘进机和大量的盾构机。”沈晓阳称,“否则,60多公里的6号线,不可能这么快打通。”
同时,“地下隧道施工,采用全视频监控。”据称,我市轨道交通共有100多公里工地、上千个施工点、数万人施工,为了确保安全,我市安排了专门的公司开展第三方监控。轨道集团管理人员随时可通过手机、电脑,看到工地现场的施工情况。
“几十名国家级专家、上百名市级专家、数千名技艺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构成了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人才支撑。”沈晓阳称。
在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我市还“无中生有”地为我市工业领域催生出一个新兴产业。
据介绍,我市目前70%的单轨设备已经实现本地化生产,在轨道集团搭建的平台上,重钢、机电控股、四联等国有企业和一大批民营企业,都参与其中,形成了一条新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
“就近生产、就近供应,产业支撑确保了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推进。”市轨道集团总经理仲建华称,“比如轻轨站台上的安全门和屏蔽门,过去只能购买国外产品。随着重庆四联集团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掌握了技术标准,现在这些配套产品不仅实现了本地造,还卖到北京等国内其他城市。”
“轻轨车辆,过去也只能依赖进口。”据称,机电集团等本地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与研究所合作,如今不仅掌握了轨道整车生产技术,还在鱼嘴建立重庆轨道交通生产基地,批量生产、组装轻轨、地铁车辆。其生产能力今年将达到500辆。
前不久,由重庆单轨公司为韩国大邱设计、制造、安装的首批世界上最长的30米跨直、曲线PC轨道梁,顺利通过韩方验收,这也标志着重庆承担的首单海外单轨业务圆满完成。如今,不仅是韩国大邱,还有印度孟买、巴西、伊朗、马来西亚、越南等地,都将陆续出现“重庆造”的身影。
|